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这首诗的时候,骆宾王时年28岁,屈居下僚十多年的他,刚刚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他的人生似乎苦尽甘来。
他实际上并没有做过多大的官,但是总把家国大事放在心中,他曾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看惯了刀光剑影,对于现实的认识要比一直沉浸在长安繁华中的人理性。
骆宾王一生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他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女主当政,他见不得牝鸡司晨,多次上书讽刺,惹怒了君主,遂得罪入狱。苦苦奋斗瞬间化为泡影,实现理想和抱负一时遥遥无期。
他满腔忧愤,却只得在狱中,听着铁窗外的蝉鸣,低声吟咏道: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秋蝉高唱,触耳惊心,引得狱中之人不禁深深怀想家园。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听到蝉鸣,想到自己,物我顿为一体。
想到自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二十几岁的年华,头上却已增添了星星白发。回想数十年来,坎坷不平,韶华易逝,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遥想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何尝不是如这秋蝉一般引吭高唱?
这份感情,凄恻,委婉,表达的又曲曲折折。
让人深思的是,这里还有一个“白头吟”的典故。
卓文君被司马相如抛弃后,曾作《白头吟》以自伤。
诗云:“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诗里既有因为深爱而生出的恨,又有因为爱恨交织而生出的愿。
归根到底,还是爱的,只不过恨不能终生厮守。
如今的他,对国家一片赤诚,却被执政者辜负,早生华发,心中郁结,感觉自己就跟被司马相如抛弃的卓文君一样。
悲愁爱恨,一字不提,却字字如是。
古诗中的夫妻关系,常常会拿来比喻君臣关系。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露重风多,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上也受压制。
小小一蝉如此之难,他亦如此。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他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他雪冤,这种苦闷可想而知。
次年,遇赦得释。
几年之后,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他再一次拿起笔,起草著名的《讨武曌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即便是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后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多年之后,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一位叫宋之问的诗人来到杭州灵隐寺。
这儿登楼可观沧海,出门即见江湖;寺内建筑典雅秀气,如诗如画。夜色阑珊,皎洁如水的月光洒在山涧溪流之上,波光粼粼,若明若暗,像一幅美丽而多彩的画图,秀色可餐,怡人舒心。
伴随着略有凉意的夜风,宋之问闲庭信步,触景生情,信口吟道:“岭边树色含风冷……”
这句诗因为是偶然得之,故后面的句子就卡了壳。宋之问边走边思考,走到大雄宝殿门前,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带着挖苦的味道:
“信口吟诗,风光就在嘴边,何苦端着金碗要饭?”
宋之问借着微弱的烛光,发现殿内的蒲团上坐着一位和尚。他大吃一惊,之后脑子便冷静下来,艺高人胆大。
和尚说:“我为你续上一句,石上泉声带雨秋,你看如何?”
此句平仄、对仗、意境和措辞皆佳,如此便知道此人不凡。
白天,他见灵泉寺背山依水,树木葱茏,花香四溢,想写一首诗《灵隐寺》留作纪念。“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
然而,只想了开头这两句,便“山穷水尽”,思路枯竭了。今夜幸遇高人,何不让他给指点迷津呢?
于是,他诉说了自己写诗的苦恼。
那和尚听罢,稍作思考,便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一石击破千层浪。
顿时,宋之问便灵感一闪,文如泉涌,当夜就一气呵成不朽名篇《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山水游记诗写得章法严谨,对仗和谐,字字入画,意境清新,立意高远;其出类拔萃的艺术成就,自然也奠定了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写罢,宋之问觉得,全篇最警策的一联,仍属老僧所赠之句也。
后来再也寻不到那位高人的踪影。
经打听,方知那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中的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