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返利背后的企业冒名骗局
随着在线投资热潮涌现,不法分子瞄准公众对高回报的逐利心里或投资知识盲区,通过设计各种投资骗局诱使投资者入壳。
近期,香港警务署发布的《网上投资骗局运作方式 从假冒公司到假平台 教你7大防骗贴士》,指出「本港投资骗案日趋严重 市民需提高警觉全城防骗」(链接:https://www.police.gov.hk/offbeat120/scam/how-online-investment-scams-work.html#method)。无独有偶,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中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创新」,属于第21章投资公司),被无辜卷入企业冒名骗局中。
于2025年7月23日,中国创新发布《对使用本公司名义之涉嫌诈骗行为报警及发布反欺诈声明》,指出其发现以未经授权使用公司名称在网上发布投资平台及应用程序,试图欺骗公众参与非法投资项目的涉嫌欺诈活动(链接:https://uploads.strikinglycdn.com/files/d2560553-dc06-43e2-a169-caa866c0b9a0/c_20250723.pdf)。
笔者发现,类似企业冒名骗局,设计精密、迷惑性强。为帮助公众提升风险意识,避免落入投资陷阱,笔者现结合「企业冒名骗局」向公众进行提示。此类骗局的典型作案特点包括:
1、全面造假:非法盗用企业名称、商标、高管信息,伪造带有企业印章的授权文件,营造「正规授权」、「实力雄厚」假象。
2、虚假平台:搭建高仿应用程序或网页,设置「每日签到零钱」、「大转盘抽奖」等诱人功能,初期给予小额返利博取信任。
3、高利诱饵:承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机会,如「每月固定收益20%」,利用人性贪念快速吸引资金入局。
实际上,此类骗局具备鲜明且危险的共性特征,笔者在此提醒公众务必认清骗局本质。一方面,利用公众对知名企业的信任感,通过伪造文件、制作看似专业的应用程序或网页,模仿正规企业,极大增强了欺骗性,也因而降低公众的戒心。另一方面,所谓「高返利」并非真实投资收益,而是依靠后续投资者的本金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一旦新资金流入速度跟不上支付需求,骗局必然崩盘,使大多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冒用知名企业名义的投资骗局,其核心仍是利用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威」的盲从。笔者希望藉此提醒广大公众,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理性分析、多方求证,切勿盲目跟风。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这类骗局的监管和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