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保庄圩的信息不多,我要的竟一个字也没有。
它又叫唐莫村,是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西南的一个村级社区。东西、南北长约一千米,四面筑有土圩,圩上植树,春夏季节,葱葱茏茏,“绿树村边合“,秋冬二季,疏条淡影,别有风味。圩内街道东西南北横平竖直,两旁风格统一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商店、浴室、饭店、移动服务网点、小学……该有的几乎都有,只是缺少旅馆。
圩外东边是一条较大的河,当地人称“五河“,连接废黄河和洪泽湖(成子湖),好像是一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扒的人工河;西边则是一条小水沟,据说也是人工河,似乎叫“四河“,再西边就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南边圩内是一条东西向水沟,连接四河和五河,圩外是万顷麦田;北边圩外的柏油路边上有一两个水塘,再外边就是广袤的麦田。五河东面好像也是麦田,只是有树隔着,看不太清楚。
西大门圩下有一片七八年前开发的楼盘,清一色的二层小楼,一幢一幢独门独户,带着小院子,边上和屋后各有一长条小菜地。
这是我母亲的娘家所在地,当然,母亲当年在娘家时显然不是这样的。
保庄圩其实是六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集体新农庄。原来的六个自然村分别叫王宅、李宅、唐圩、莫圩、滑圩、毛庄,散落在成子湖边上的现在大片农田所在区域。由于地势较低,经常发大水,这里长期是贫瘠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几条人工河,大大减轻了水涝灾害。后来,由于水利设施荒废,新世纪初,水涝趋于严重。随着网络发达,上级了解舆情渠道增多。有人制作光盘,宣称“癞鼓(蛤蟆)撒泡尿都能发大水“,引起上级重视,遂决定将六个饱受水涝之苦的自然村千余户人家合并,集体安置在这个一千米见方的区域内,四面筑圩,每边中段设门,留有混凝土槽口,以便阻挡洪水和人车畜生进出。
集体农庄由上级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宅基用地,每户二层楼,家家相连,造价十余万。农田亦由政府统一规划,按照人口分配到各户。我没有调查具体时间,但我在2011年10月第一次带母亲和妻儿回老家,看到表兄弟家的楼房和保庄圩的街道新崭崭的,估计盖好时间不会太长,前文介绍的楼盘尚在开发之中。2012年又去吃喜酒,发现那些小楼已经盖好,要价18万,对我颇有吸引力,表哥也极力怂恿我买下一套,但我终究没有买。
前两次去保庄圩,都是在国庆期间,晚玉米刚收获,帮助表哥表嫂撕玉米棒子给我正在上小学的儿子非常深刻的记忆。母亲是表兄弟几家里仅剩的一个至亲长辈,他们希望我在那里留个根,不时地将母亲送过去过几天。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也着实动了心,只是回南京后一忙就把置业的事情忘了。
时隔七年,我这回带母亲和姐姐来到保庄圩,一切都变得熟悉却又陌生了。因为,街道、房屋显得冷清不少,我猜这与春天尚在途中有关,严寒尚在,树木萧疏,天气阴沉,怎能不冷清!好在人情依旧温暖,春天一到,必将更加生机盎然。
但是,随着足迹所至,我发现了这里环境的恶化。到达表哥家的时候,是下午三点,离饭点还久,便要表哥带我出西门转转。路上表哥告诉我,现在地都被大户承包了,每亩每年800元,所以农民常年无事,青年人只能出去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学虽新,却招不到学生,因为年轻人但凡有点本事的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你不见你表嫂她们都发胖了吗?“他说。“街上两家浴室,两块半钱洗把澡,连擦背才五块……以前我建议你买的房子,当年要18万,你幸亏没买,现在掉到11万了,还没人买……”
说说讲讲出了西门,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定睛一看,四河上满是漂浮物,旁边的水塘一片黑水。 麦田依旧绿油油的。本想在田埂上转转,实在受不了那恶臭,只好放弃。
晚饭是在街上饭店吃的。饭前我又特地到南边的圩上看看,看见的是入口处“唐莫,美丽乡村欢迎您”字样、墙壁上钓鱼和荷叶漫天的巨大壁画、东西向排水沟里倒映着萧疏树影的发黑的水,闻到的是和西边四河里散发出来的一样一样的臭气。我站在圩上向南望,左前方是大片的麦田,右前方也是,只是麦田里散落着一些水泥坟墓。
当晚喝了好多酒。半夜起来,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鼻孔周围萦绕着一丝臭气。坐起身隔着玻璃窗朝外看,远处黑黢黢的天底下,有一个亮灯的地方,似乎带着方方正正的围墙。第二天早上,我开着车出西门,折向北,又沿着北边的圩子向东,就来到前文所说的五河边。五河水同样也是黑的。
在大表哥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饭,我带着母亲和姐姐踏上回黄圩老家的旅程。我特地取道卢集高渡一线。沿途风景渐渐好起来,简直美如画。首先,地表植被的种类多种多样,而且布局非常讲究。其次,不时出现白墙黑瓦的楼盘和周围的植物搭配非常和谐。姐姐是很少回乡下的,这回她还带了孙女一同来,看到这样的美景,她们都啧啧称赞。小孙女用ipad照了一张又一张照片。
先在裴圩镇上二叔家落脚,吃了午饭,堂兄弟带我去看别墅,建议我买一幢,只需30多万。“我们将来还像小时候那样到处玩!”堂哥说。我想这主意确实不错,因为我喜欢农村,而且希望将来退休了到农村当个代课教师,不收费,也算回馈家乡了。然而看过别墅,我虽然没有打消用投身教育回馈家乡的想法,却放弃了置办别墅的打算。因为我看到别墅前的那条景观河,水也是黑的。联想到打卢集到高渡到裴圩一路车上所见美景,我真担心美丽植被掩映下的水也是被污染了的。
我们祭祖之后终于来到原来的黄圩乡石胡村——我生长的地方。老屋的墙头还在,但二十多年前就易主了。二十多年里,院墙、西边屋和前屋都被换成砖墙瓦屋,大门也气派许多,只是原来的堂屋屋顶已经不在了,只剩下四面土墙,顶上罩着当年的红瓦。好在老屋的墙头还在啊!
当年带给我们无边快乐的生产队打谷场消失了,打谷场南的大水塘还在,只是不再有半滴清水……
属于我的故乡乡村在荒芜,美丽新乡村的环境又在恶化。建设新农村,守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实在是一件迫切的事情啊。
匆匆来去,观察自是浮光掠影,但“保庄园”的希冀却是日渐浓烈了。保庄圩,打取名起,或许就有此题中之意了吧?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