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童童今年3岁,古灵精怪,长得非常可爱。
有一次我带他出去玩,在路上的时候他突然可怜兮兮地凑到我耳边说:
“大姨,我胳膊抬不起来了。”
我握着他的胳膊晃了晃,手臂毫无力气地甩来甩去。
联想起他婴儿时期经历过2次脱臼,我们匆忙结束游玩,一边召回他忙碌的父母,一边赶往医院。
途中想要安慰一下小孩,我买了个冰激凌递给他。
那只一路上软绵绵无法动弹的胳膊突然动了,一把抓过冰激凌。
当他意识到自己穿帮了,特别不好意思地把头埋在妈妈身上傻笑起来。
这不是小外甥唯一一次装病。
不久前,童童在外婆家住了2个月之后,突然嚎得惊天动地,不断地说自己胳膊疼,在床上哭得小脸涨红。
他外婆(也就是我小姨)赶快放下刷剧,哄了他很久无果,带到医院,医生经过基础的诊断,判定他可能骨裂,一大堆检查结束之后,医生很无奈地跟我小姨说:“只能是他的演技太好了。”
这两次装病事件,成为了我小姨,乃至全家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说这孩子真是够调皮的,也不知道哪里学来的这一套,小小年纪,就是个演员了,装病把医生都骗过去了。
但我却觉得有些难过,特别是在看到我小姨不知道因为什么心理,拍下的孩子哭着喊胳膊疼的短视频之后,心中的不适感就更明显了。
在我小时候,小姨和小姨夫就是两个特别潇洒的父母,经常玩自己的,把孩子扔到外婆家,或者我家,或者二姨家。
因此,表妹从小就被其他人开玩笑,说她是癞皮狗,到处蹭吃蹭住。
就算是少数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时候,她也经常无端被批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走在路上,她不小心踩到妈妈的脚。我小姨当即大发雷霆,对她女儿说了非常难听的话。
如今,表妹和妹夫有了童童,再度重复了同样的故事。在童童0-3岁的重要阶段,几乎全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一开始,是夫妻俩带孩子,都住在外婆家,结果没过几天就出现了矛盾,我小姨觉得:我身为长辈,还得伺候你们一家三口,累死累活的,你们还越来越懒,看不顺眼。
表妹和妹夫觉得:我们每天在家里看你冷着个脸,鸡蛋里头挑骨头,什么都要叨叨,一惊一乍乱发脾气。
成年子女和中年父母之间的矛盾,总是暗含很多隐痛,和无法坦诚相待,说出心里话的憋屈感。
于是双方的情绪理所当然地,全部丢到来孩子身上。
小姨跟妹夫冷战,童童拿着小杯子跑到客厅,说:“外婆我想喝牛奶。“
小姨没好气地说:“找你爹去!“
童童跑回房间找爸爸,过了一会儿,哇的就哭了。
小姨跳起来就骂:“你有本事冲孩子发什么脾气!!!!“
有一个周末,表妹做饭请大家吃,忙碌之中,童童跑过去想抱妈妈的腿,表妹恶狠狠地吼了一句:“滚去死!“
就像当初踩到她妈妈的脚,小姨破口大骂的神情一模一样。
一个3岁的孩子,数次真情实感地装病,歇斯底里地哭,能是一句好玩,爱演,能够一言蔽之的吗?
我不太信。
他也许,只是简单地,模糊地感觉到,想要得到温柔的安抚,想要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专注于他身上的关心,想要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心疼,生病是最有效的。
02
我小时候也曾装过一次病。在小学时,自己查资料记住阑尾炎的表征,然后每天赖在家里喊疼,请了将近一个月的假,糊弄过去了3个医院的医生。
直到再装下去要动手术了,我才崩溃大哭着跟妈妈讲了真相:
平时爸爸对我实在是太凶了,从未表扬过我,我喜欢什么他都会出言讽刺,说玩物丧志。
在我拿到全国绘画比赛第三名时,他不屑一顾地说:“画家都是饿死穷死的!“
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他特别好说话,特别温柔,要什么都说好,甚至陪我一起哭。
这个诱惑,对小孩子来说,真的太大了。
人的身心是很奇妙的,无论我们被社会打磨得戴上多少面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懂自己的心,但身体是懂的,在某种程度上,身心必然合一。
后来,直到大学彻底离开家之前,每当妈妈出差,去旅行,留我和爸爸两个人在家时,我就会真的生病,无一次幸免。
每次妈妈都说是因为我太依赖她,我感觉她说的也许对,同时,我感到还有一种可能更接近本质:
我愿意用一个不健康的自己,来换一个能让我感到爱的爸爸。
从0岁到3岁,童童的免疫力日渐低下,每当他们的家庭矛盾到顶峰时,或者长期无法见到父母时,他就会开始感冒发烧出疹子,有时身体跟不上事件的变化,就开始装病。
我有时候会想,往伤心的角度说,孩子频繁出状况,生病,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成绩剧烈起伏,表现出攻击性,厌学,沉迷电子产品,让父母揪心、操心,是他的潜意识在渴求更多的父母之爱,是他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往暖心的角度说,也可能是,他在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方式,非常无助而又固执地,一遍一遍向父母呐喊:
我爱你,我看到你的困境了,我发现你不开心了,我可以用自己的痛苦,来换你的觉知和改变。
03
原生家庭,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重点版块,如果广义地去跟我们的行为做出联想,或许,成年的我们一切不好的习惯、错误的观念、心理创伤、防御心重、攻击性强、脆弱等等等等,都能够在童年里,甚至婴幼儿时期,找到痕迹。
有一部分敏感者,会发现和认可这些,暗暗发誓:小时候我受过的那些委屈,我绝不能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但是那种固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不以这种意念为转移。
不经意间,我们会把小时候受过的一模一样的委屈,丢给孩子去受,甚至自己都一无所知。
而更多的不那么敏感的人,比如像我表妹那样,会模糊掉所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记忆,却继承了父母养育自己时那简单粗暴的方式,无意识地把同样的命运传承下去。
某种程度上,童年时,父母给我们刷上的人格背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饮一啄,皆有定数。
04
BBC著名纪录片《成长》,记录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50年来的变化。
残酷的地方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依然固化在自己的阶层中,这一度成为了三岁看到老的命运论的有力佐证。
但其中,有2-3人,完成了阶级的跨越,成为了比父母、祖辈更了不起的,更幸福的人,他们打破既定命运的方法是一致的:学习。
学习,就是唯一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无论是穿越原生家庭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变得更幸福,更从容,都需要学习。
最近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建议父母持证上岗。
做父母的通过学习,不仅仅能够更读懂孩子的每一种举动,能够用更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避免和孩子产生沟通障碍,以至于逼得小朋友通过大喊大叫,说谎,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来向父母发出声音。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借由学习养娃的过程,看到自己的童年,并抚慰幼小的自己。
我们能够通过孩子敏感的、看破一切伪装的眼睛,看到连自己都看不清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能够运用对孩子的纯粹的爱的力量,去冲破过去自己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的,凑合着过的生活。
外甥童童今年3岁,古灵精怪,长得非常可爱。
有一次我带他出去玩,在路上的时候他突然可怜兮兮地凑到我耳边说:
“大姨,我胳膊抬不起来了。”
我握着他的胳膊晃了晃,手臂毫无力气地甩来甩去。
联想起他婴儿时期经历过2次脱臼,我们匆忙结束游玩,一边召回他忙碌的父母,一边赶往医院。
途中想要安慰一下小孩,我买了个冰激凌递给他。
那只一路上软绵绵无法动弹的胳膊突然动了,一把抓过冰激凌。
当他意识到自己穿帮了,特别不好意思地把头埋在妈妈身上傻笑起来。
这不是小外甥唯一一次装病。
不久前,童童在外婆家住了2个月之后,突然嚎得惊天动地,不断地说自己胳膊疼,在床上哭得小脸涨红。
他外婆(也就是我小姨)赶快放下刷剧,哄了他很久无果,带到医院,医生经过基础的诊断,判定他可能骨裂,一大堆检查结束之后,医生很无奈地跟我小姨说:“只能是他的演技太好了。”
这两次装病事件,成为了我小姨,乃至全家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说这孩子真是够调皮的,也不知道哪里学来的这一套,小小年纪,就是个演员了,装病把医生都骗过去了。
但我却觉得有些难过,特别是在看到我小姨不知道因为什么心理,拍下的孩子哭着喊胳膊疼的短视频之后,心中的不适感就更明显了。
在我小时候,小姨和小姨夫就是两个特别潇洒的父母,经常玩自己的,把孩子扔到外婆家,或者我家,或者二姨家。
因此,表妹从小就被其他人开玩笑,说她是癞皮狗,到处蹭吃蹭住。
就算是少数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时候,她也经常无端被批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走在路上,她不小心踩到妈妈的脚。我小姨当即大发雷霆,对她女儿说了非常难听的话。
如今,表妹和妹夫有了童童,再度重复了同样的故事。在童童0-3岁的重要阶段,几乎全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一开始,是夫妻俩带孩子,都住在外婆家,结果没过几天就出现了矛盾,我小姨觉得:我身为长辈,还得伺候你们一家三口,累死累活的,你们还越来越懒,看不顺眼。
表妹和妹夫觉得:我们每天在家里看你冷着个脸,鸡蛋里头挑骨头,什么都要叨叨,一惊一乍乱发脾气。
成年子女和中年父母之间的矛盾,总是暗含很多隐痛,和无法坦诚相待,说出心里话的憋屈感。
于是双方的情绪理所当然地,全部丢到来孩子身上。
小姨跟妹夫冷战,童童拿着小杯子跑到客厅,说:“外婆我想喝牛奶。“
小姨没好气地说:“找你爹去!“
童童跑回房间找爸爸,过了一会儿,哇的就哭了。
小姨跳起来就骂:“你有本事冲孩子发什么脾气!!!!“
有一个周末,表妹做饭请大家吃,忙碌之中,童童跑过去想抱妈妈的腿,表妹恶狠狠地吼了一句:“滚去死!“
就像当初踩到她妈妈的脚,小姨破口大骂的神情一模一样。
一个3岁的孩子,数次真情实感地装病,歇斯底里地哭,能是一句好玩,爱演,能够一言蔽之的吗?
我不太信。
他也许,只是简单地,模糊地感觉到,想要得到温柔的安抚,想要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专注于他身上的关心,想要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心疼,生病是最有效的。
02
我小时候也曾装过一次病。在小学时,自己查资料记住阑尾炎的表征,然后每天赖在家里喊疼,请了将近一个月的假,糊弄过去了3个医院的医生。
直到再装下去要动手术了,我才崩溃大哭着跟妈妈讲了真相:
平时爸爸对我实在是太凶了,从未表扬过我,我喜欢什么他都会出言讽刺,说玩物丧志。
在我拿到全国绘画比赛第三名时,他不屑一顾地说:“画家都是饿死穷死的!“
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他特别好说话,特别温柔,要什么都说好,甚至陪我一起哭。
这个诱惑,对小孩子来说,真的太大了。
人的身心是很奇妙的,无论我们被社会打磨得戴上多少面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懂自己的心,但身体是懂的,在某种程度上,身心必然合一。
后来,直到大学彻底离开家之前,每当妈妈出差,去旅行,留我和爸爸两个人在家时,我就会真的生病,无一次幸免。
每次妈妈都说是因为我太依赖她,我感觉她说的也许对,同时,我感到还有一种可能更接近本质:
我愿意用一个不健康的自己,来换一个能让我感到爱的爸爸。
从0岁到3岁,童童的免疫力日渐低下,每当他们的家庭矛盾到顶峰时,或者长期无法见到父母时,他就会开始感冒发烧出疹子,有时身体跟不上事件的变化,就开始装病。
我有时候会想,往伤心的角度说,孩子频繁出状况,生病,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成绩剧烈起伏,表现出攻击性,厌学,沉迷电子产品,让父母揪心、操心,是他的潜意识在渴求更多的父母之爱,是他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往暖心的角度说,也可能是,他在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方式,非常无助而又固执地,一遍一遍向父母呐喊:
我爱你,我看到你的困境了,我发现你不开心了,我可以用自己的痛苦,来换你的觉知和改变。
03
原生家庭,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重点版块,如果广义地去跟我们的行为做出联想,或许,成年的我们一切不好的习惯、错误的观念、心理创伤、防御心重、攻击性强、脆弱等等等等,都能够在童年里,甚至婴幼儿时期,找到痕迹。
有一部分敏感者,会发现和认可这些,暗暗发誓:小时候我受过的那些委屈,我绝不能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但是那种固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不以这种意念为转移。
不经意间,我们会把小时候受过的一模一样的委屈,丢给孩子去受,甚至自己都一无所知。
而更多的不那么敏感的人,比如像我表妹那样,会模糊掉所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记忆,却继承了父母养育自己时那简单粗暴的方式,无意识地把同样的命运传承下去。
某种程度上,童年时,父母给我们刷上的人格背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饮一啄,皆有定数。
04
BBC著名纪录片《成长》,记录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50年来的变化。
残酷的地方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依然固化在自己的阶层中,这一度成为了三岁看到老的命运论的有力佐证。
但其中,有2-3人,完成了阶级的跨越,成为了比父母、祖辈更了不起的,更幸福的人,他们打破既定命运的方法是一致的:学习。
学习,就是唯一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无论是穿越原生家庭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变得更幸福,更从容,都需要学习。
最近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建议父母持证上岗。
做父母的通过学习,不仅仅能够更读懂孩子的每一种举动,能够用更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避免和孩子产生沟通障碍,以至于逼得小朋友通过大喊大叫,说谎,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来向父母发出声音。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借由学习养娃的过程,看到自己的童年,并抚慰幼小的自己。
我们能够通过孩子敏感的、看破一切伪装的眼睛,看到连自己都看不清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能够运用对孩子的纯粹的爱的力量,去冲破过去自己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的,凑合着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