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0》
今天是己亥年丙寅月丙戌日,正月十四,2019年2月18日星期一。
上一节陈述了船山针对《中庸》篇名写作《名篇大旨》的原因和价值。对学习《中庸》的人来说,"中"和"庸"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问题,直接关涉到对文本的理解,根本性地影响现实人生中实践。
这一节开始,论述"中"和"庸"的内在关系。船山的这一论述从《中庸》第一句开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赋于人的本性称为性,运用天性的正确方法称为道,对此方法的系统传授称为教。
船山的论述从归类开始。
船山说:"‘性’、‘道’,中也;‘教’,庸也。"天性和运用天性的正确方法,是中,归于本体论范畴;对此方法的系统传授,是庸,也就是用,属于方法论范畴。
如何理解这种归类的目的和意义呢?
船山说:"‘修道之谓教’,是庸皆用中而用乎体,用中为庸而即以体为用。"意思是说,对于正确运用天性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传授,这里所涉的方法论绝非仅仅只是现象界中实用意义上的,同时也是本体的,因为"用中"本来就是对本体的运用。
这指出了"中"和"庸"密不可分的联系。
船山接着说道:"故《中庸》一篇,无不缘本乎德而以成乎道,则以中之为德本天德(性道),而庸之为道成王道,天德、王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所以《中庸》一文所论述的方法,都有不可动摇的根据和来源,即,"本乎德",什么德呢?我们一直使用的核心概念:中。其根据和来源是天赋,是本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所以庸的运用才能成就为王道,天德和王道虽然体用有别,却统一于此一"中"。
"是以天命之性,不离乎一动一静之间,而喜怒哀乐之本乎性、见乎情者,可以通天地万物之理。"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