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阅读写作正变成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的刚需。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前者的质量决定着后者的高低。
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有一座桥梁——思考,这座桥在二者之间架起相互转化的闭环。
这就是读思写的大致流程,它该如何落实于行动才真正有效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选择:记笔记。
记笔记看似简单,谁都会!
可笔记能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又该怎么做呢?
众说纷纭,说法不一。
我个人的观点是:记笔记的方法要符合大脑吸收知识的基本原理,就像一个外挂大脑!
笔记的内容尽可能精简,关联尽可能紧密,形式尽可能简单!
下面,在切入今天的正题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大脑为先
我们每个人都学习过乘法运算,觉得它很简单!
可大脑是怎么学会的,却很少有人想过背后的原理!
大脑理解“乘法”这个概念的步骤如下:
吸收新概念(乘法)
将现有的知识与新概念联系起来(乘法和加法的关系等)
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意义(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乘法)
再拆分一下:掌握乘法之前,先要学会「数字」、「加法」、「加法的运算法则」、「加法符号」等知识点,并且这些知识点在大脑中形成基础的网络,才能开始尝试学习「乘法」这个概念。
而当我们开始学习「乘法」的时候,它会和许多已有概念进行关联。
但这时候连接还比较弱,我们需要不断地做习题,向老师提问,让这些知识点的连接更加牢靠。
最终乘法这个概念固化在我们的知识网络中。(来自于FLOMO 101)
这样你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可以使用「乘法」这个概念,而不用仅仅只用「加法」来解决问题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我们大脑记忆的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也就是一个一个的概念。
把新概念和已有概念之间关联起来,并不断巩固这些联系,直至新概念被完全掌握为止。
内容为王
卢曼发明的卡片笔记法完全符合上述这种大脑的认知规律,它强调的是通过改变笔记的记录方式,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在回顾卡片笔记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新的关联,产生新的洞见。
第一步:这种卡片笔记要求把记录的内容拆分到颗粒度最细,也就是知识点的最小单位:
就像上面的乘法,要拆分到加法的基本概念为止。
每张卡片只记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知识点、一个想法。
第二步:这种卡片笔记要求用自己的话写下对所记录内容的理解,不能直接摘录原文、照搬照抄。
就像上面的乘法,不能直接写下乘法的定义:“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要写下自己的思考:“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学运算。”
第三步:写好卡片笔记后,寻找卡片之间的关联,建立更多有意义的联系。
就像上面的乘法,记录卡片后可以建立两种关联:
比如:乘法的概念要和乘法的运算法则、乘法的简便运算之间建立纵向关联——同一个概念的不断深挖;
乘法还能和加法的卡片记录建立横向关联——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打通
第四步:不断深化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记录更多的卡片笔记
比如:通过上面的笔记关联,找到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时还可以再写一张新的卡片,并和原有的笔记关联。
在我们阅读时,不仅要记下对自己有感触的话,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原文进行转述——记下自己的理解,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为我们对于一个点的理解是线性深入的:
每次有新的发现,就写下一张新的卡片与原有卡片关联,直到最后打透它为止。
就像乘法运算,学透之后再去学它的逆运算——除法,就会快上许多。因为我们已经在不同的运算之间由点成线,形成了有意义的联系,可以用更多的关联打通“除法”这个新概念。
写作为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这种卡片笔记的好处:可视化、标准化。
可视化是把大脑的思考过程通过文字加以外显化;标准化是用统一的格式对思考的过程加以记录,就像集装箱一样便于拼装组合、加以输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自下而上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写作流程。
打个比方:就好比一盘菜,以前我们习惯于先考虑烧什么(如山药片炒百合),然后列出清单,去菜场买食材,这就是“自上而下”,先定主题,再找素材。
而现在的情况是:家里有一堆蔬菜,看到一个胡萝卜,还发现这堆蔬菜里有莲藕、荷兰豆,我们想起来家里还有木耳,这时候我们突然觉得,这几个材料就可以做成一盘“荷塘月色”,这种就是“自下而上”:先有素材,素材足够多时就会产生主题。
回到写作的过程上来,我们可以从某一个内容开始,顺藤(关联)摸瓜找到了更多的素材(卡片),把这些素材整理组合加入结构后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自于画笔记公众号)
比如:我们随机回顾时,抽取了一张烧菜的卡片,然后找到更多的买菜、洗菜、配菜、品菜的卡片,把这些素材卡片组合起来,就能整理成数篇文章。
因为卡片上都是记下的原文和自己的理解,很快就能理出文章的结构,而此时的我们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素材过多,需要重新组合。
想一想这种写作方式的转变,是不是可以把自己从写作的痛苦经历中解放出来,而且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
这就是卡片笔记的滚雪球效应带来的写作复利,通过持续地写卡积累,何愁写作还难呢?
形式为终
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我们以内容为重,摆脱记笔记的外化形式。
因为只有工作流程越简单,我们才能做减法,长期坚持下去——写卡本身就是一种长期主义!
自从写卡以来,我发现今日的许多工具和方法, 都进入了一个误区:
或者在聚焦如何设计更好的「写作体验」, 或者设计更丰富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而大多数笔记产品都忘了, 在这个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内容的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如何输出让人一看就懂的高质量内容,已经变成一种大众需求!
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学会打通读思写的环节,用最简单的方式重建输入——整理——输出的流程,卡片笔记也因此应运而生!
它关注的是记录什么,而不是用什么形式去记录!
正如我只关注一个事实:我要记录更多的想法,积累更多的素材,让写作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情!
所以,我选择卡片笔记,选择浮墨笔记的理由也在于此:
去掉形式上的包装,
让我的记录习惯更持久,
让卡片帮我积累知识的复利。
就像一棵树一样,先把根扎得越深越好,自然会长出粗壮的树干,最终带来树枝树叶的葱绿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