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讀紅樓之香菱—「根並荷花一莖香」
文/小昭君(湖北武汉)
《红楼梦》第一回,香菱便已出场,原名英莲,年方三岁。初读红楼或以为这是女主,其实不然,但香菱的命途多舛却暗示着女主黛玉的悲剧人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香菱本生在“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父“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母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若无波折,也算得上贵小姐一般的人物。癞头和尚初见她时便大哭,知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对甄老爷说“舍我罢”,她爹自然不愿。在英莲四岁那年元宵,因家奴霍启失职被人贩子拐走。养大后,先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被薛蟠强抢做了妾,后得宝钗怜惜,给她起名叫香菱。薛潘娶夏金桂,香菱又被夏金桂改名叫秋菱,饱受虐待,“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女儿众多,但香菱身世之惨,命运之厄,大观园中恐无人能及。脂砚斋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这样身份的女子自不能记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又因她原本也是千金小姐出身所以也不可记入“又副册”,只能介于两者之间的“副册”。正如莲花,根茎高洁,陷于沟渠,让人心疼不已。
香菱不同于大观园中的尊贵女子,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接受过良好教育,但她内心纯净,出污泥而不染,她不记得过去那些伤心事物,对薛潘挨打也持一份善良和温柔,在黛玉指导下勤奋学诗,努力上进,就连夏金桂屡屡伤害,也是隐忍退让,不曾心生仇恨。在苦难重重的人生里,她始终怀有对人世美好期盼和向往,拥有一份浪漫主义情怀。正如夏天的荷花,本应与清风明月相伴,自得自在的一生,却在烈日炙风中苦苦求生,依然保持着乐观淳朴的本性,就连作者也叹她“真应怜”。
香菱的故事,也暗示黛玉的劫数难逃。黛玉为“金陵十二钗”之首,“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正是香菱,一一呼应。贾敏、林如海去世后,黛玉从千娇万宠的小姐变成看人眼色过活的孤女,和香菱与父母失散何其相似。“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的乡绅公子冯渊独相中香菱,“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这对香菱而言或是最好归宿;而“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的金贵公子贾宝玉却偏偏对林妹妹一见钟情,“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也算得上情深意重,这两对儿女本是人间奇缘,佳偶天成,却都有缘无分,飘零天涯。香菱落于呆霸王薛潘之手,最终惨死,香魂返乡;黛玉因红楼未完,死因成谜,是何人逼迫不得而知。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经典章节。黛玉和香菱的丝丝联系,也值细细推敲。香菱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找黛玉,而黛玉指导香菱更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让香菱很快就掌握写诗的方法。我在之前《冬读红楼之宝钗——大道自然》相关文章中,曾分析过宝钗和黛玉的性情。宝钗的冷是出世的,看破一切,香菱学诗或不学诗,其实没有分别,改变不了她的命运,不如眼下安守本分;黛玉的冷的却是自我保护的一种伪装,她的内心是敏感而多情的,也是积极和热烈的,她只对她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表现冷淡,而对宝玉、紫鹃、香菱等人却是至真至诚,从某种角度说,黛玉其实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更容易让人接近。
香菱跟黛玉学诗,非常勤奋和努力,经历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是为呆;“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来往的人都咤异”是为疯;“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是为魔;“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不能做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是为仙。作者入木三分的描述,正是突出香菱拥有一颗执着的诗心,也是香菱短暂一生中唯一的幸福时光。
那么,香菱为什么要学诗,黛玉又为何要教会香菱写诗?黛玉又为什么爱写诗呢?香菱自有写诗的天赋,有对美好的向往,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黛玉除了同情香菱,或许更多是因为香菱的孤苦无依想到自己的寄人篱下,香菱的姻缘毁灭感慨自己的婚姻大事无人作主,终将镜花水月一般。这般千愁万绪,黛玉只能借诗排遣。幂幂之中,这两个人因诗息息相连,命运也将惊人的相似。诗既是她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也是作者为她们保留的精神净地,更是她们预感自己悲剧人生的唯一一点安慰吧。
试想,若黛玉在贾府大厦将倾之时落入类似薛潘之流手中,何其痛苦。有时想想,红楼未完也好,太巨大的悲伤和失落,总是承受不了的。香菱的遭遇已不堪其重,那夏日池塘,亭亭荷花,本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