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也曾了解过它的内容。正是因为知道这是一部真正的国产青春片(没有血腥、情色,却极其真实的反映了大多数的我们是怎么一步步长大的),所以我会选择不看,在我眼里,长大也许太残酷了。但这次,我爸妈执意和我一起看这部影片,结果是,我们看完之后,大吵一架,摔门而出。
也许每一个孩子现在的样子,都和那段青春期有关。而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背景,也会造就不一样的孩子。就像影片中的女孩父母离异,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而后母又有了一个儿子。我相信每一个家庭都有那么些许的不同,而父母却忽视了这样的不同,觉得孩子不就是这样被喂大的,不就应该是懂事的么。
我不会把现在的我全部怪罪于我的家庭,但却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挂钩。爸爸妈妈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一个平行宇宙相遇了,成了父母和孩子。
我和我妈的争吵发生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一直没有说话,而我妈妈就用她一贯的眼光一刻不停地评价着这部电影里的所有内容:“初中生竟然谈恋爱!?她爸爸脑子有病吧!?”而我爸爸只是在一旁看手机,偶尔抬头看一下。我为什么沉默,是因为我觉得这几乎是在讲我的家庭教育,我的艰辛的长大经历,但我妈妈却觉得这一切都不可理喻,简直就是他人的最最错误的教育典范,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最终,我们还是吵架了。
其实,我一直不忍心去谈起我的长大经历。就像背上的一颗痘痘,稍一翻身就会痛。除了我自己知道我有多孤僻之外,没有一个人了解。可能即使到我生命结束的时候,周围人都只知道我是一个乐观向上的治愈系女孩。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工作很好,生活条件也很好,一切都很好。我的妈妈经常会把“你已经很幸福了”挂在嘴边,指责我说“你有什么好不满足的”,所以,“一切都很好”,“我很满足了”。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在家很少讲话,也不再恋家。这是一个很真实的感受,并不是讨厌爸爸妈妈,而是我想要的幸福感得不到,而他们以为我应该得到了。是的,我承认相比于大岁数家庭我真的幸福的不得了,但这不代表我觉得心灵上的满足,这种东西是任何人所给予不了的。
我是一个定向生,这是最终被强迫与父母妥协的结果。我知道每一个年轻人都不会甘心做一个被禁锢的羔羊,而经历世事的父母更可能考虑另一方面——关于“利益”。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付出的成本与回报的问题,他们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白白读了那么多书,而再从一份低收入的小职业干起,他们不会愿意看到孩子在江湖闯荡却流离失所的样子,这就是父母。
“爸爸妈妈不欠你的”“你长大了,要学会懂事了”“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有些话你要听的,别总是自以为是”“我不就早就说过...”
这些是我和我妈呆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会听到的话。是我不听话,每天她都会这样讲,于是我开始很少讲话,不太爱回家,感觉在家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就变成让她烦恼的错误。
我渐渐开始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错误,一切都稳稳的安好着,我依旧是那个一直微笑着的治愈系女孩,爱生活爱自己的正能量小太阳。这也可能是现在我喜欢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瞎逛的原因,没有谁拖累谁,没有谁欠谁的,你也不会知道我这一天干了什么。但我想这些由于我的顾虑,不会表现不来,所以没有人会知道我有这样的癖好。
我和我妈吵完架后,我妈说:“你说说看,你觉得我有什么做的不对的!”我直接说了一句:“忘了。”然后她继续骂骂咧咧讲述她狗也帮我养了之类的话。这个情景在我和我妈的对话里出现了无数次,之前我会讲出来,但后来从希望道失望,最后就直接两个字“忘了”。
我不怪她,这只是她的生活习惯。她只是了解了我太多而已。
《狗十三》里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和一个家庭的矛盾,我和主人公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但向父母和现实妥协。我们都有着爱自己的家庭,爸爸妈妈也经常把“爱”挂在嘴边,正是因为这样,才渐渐忘了“爱”是什么,渐渐失去“爱”的能力。当学长向主人公表白时,她只是默默转过身,说了一句:“你对别人也会这么说的。”可以说我和主人公的近似度几乎重合,对于“爱”,我好像真的失去能力了,我不愿把这种“自己为是”的占有带给那个无辜被我爱上的人,这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带着痛苦和眼泪。
我很喜欢豆瓣上它的一篇影评,结尾是“给无数自以为是的父母看的电影”,但事实证明我的爸爸妈妈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他们也许觉得错的就是别人,和自己无关。而我又把这么尖锐的问题更加显露的更加透明,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能不能明白,或者说和我这样的小孩能不能找到一点点共鸣?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平行宇宙。一想到在另外一个宇宙里,所有错误都会被更正,一切都会变好,我心里就会好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