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常盼望着长大,因为长大工作之后,可以不用考试,没有学习的压力,而且长大工作之后就可以自己赚钱,有自己可支配的收入。那个时候,看着大人们都说自己压力大,我总是想不通,大人哪来的压力?直到我上大学以后,我依然羡慕那些有工作的人,在我眼中,他们就是每天上班下班,然后每个月能有一笔工资到账,多幸福的生活啊!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些本科的同学已经工作了,他们老说工作压力大,有的甚至觉得工作压力太大,而辞职去考公务员。我感到无比震惊和不解。
而当我正式踏入职场以后,我体会到了职场和学校的不同,也深深体会到了职场和工作的压力,从我入职以后由于压力痘就可以看出来。我还依稀记得有那么几个工作日早晨,我内心极度抗拒去上班,那种抗拒的强烈程度不亚于去上坟。工作到底有什么魔力,让那么多人都极度讨厌它?工作时间占我们生命的2/3,如果不和工作好好相处,那意味着我们2/3的生命都要在不开心中度过。同时,工作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产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逃避和裸辞并非明智之举,和工作和平共处才是长久之计。
在我工作两年之后,我也渐渐有了些浅薄的感悟。想要缓解工作的压力和不开心,并非去一趟健身房,或者看一部电影这么简单。没法理解清楚工作的底层逻辑,就没法和工作和平共处。
【工作到底是哪里让我们不开心了?】
工作上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事和人。
在事情方面,压力主要来源于事情的难度或者数量。一种情况是,这项工作在你当下的能力范围以外,比如不知道怎么搞定这个客户,不知道这个bug怎么解决等等。当你担心自己没法成功地搞定这项工作时,你进一步会担心自己失败之后的后果,同事会不会从此轻视你,老板会不会觉得你没有能力等等,因此你有了压力。另一种情况是数量上的压力,工作强度太大,你每天加班加点,但是事情仍然越堆越多,让你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临的往往同时是难度和数量上的压力。
而来源于人的方面则分为别人和自己。来源于别人的方面主要是和领导以及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如担心领导不喜欢自己、担心领导不信任自己、和同事关系不好、合作起来不愉快,或者是太在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自己犯了错或者工作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担心周围的人会看低自己。而来源于自己的压力,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而工作中频频失意导致的气馁或迷茫。
【怎么解决工作的不开心?】
首先,做到工作在身不在心。工作需要你“身”体力行地去做,而不是“心”心念念地想。工作的时候,把精力放在怎样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这份工作,如何攻克这个难题,专注于识别、分析、解决问题本身,而不是一味地忧虑:如果我搞砸了怎么办?其他同事会不会看轻我?我是不是能力不行?类似的精神内耗不但让你徒增压力,还消耗了你的精力和能量,让你难以聚焦于工作和问题本身,就更加难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其次,带着成长型思维去工作。把工作看成是提升能力和学习知识的过程,工作中的困难都是练习,遇到的挫折和打击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成长型思维的反面便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总是认为,失败则是一败涂地,成功则是万事大吉,因此,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容易患得患失,当自己表现好的时候总是飘飘然感觉自己可以拯救世界,而当自己表现差劲时则萎靡不振感觉世界崩塌。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就容易让自己变得迷茫和不开心。
【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心流状态指沉浸在一件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全然忘我的一种状态。当达到这种状态时,人会进入一种全然的喜悦之中,这种快乐和喜悦甚至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带来的感官享受。
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中可以体验到心流,如:音乐、绘画、舞蹈、运动等。其实,在工作中也可以达到心流状态。当我们聚焦在一个工作目标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时甚至忘记了喝水吃饭,而当这个目标达成时,我们也会感到成就感和喜悦。其实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可以体验到心流,只是我们经常察觉不到,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工作观使然,我们常常觉得工作是限制,妨碍了我们的自由。这样的工作观让我们从内心底里拒绝工作,察觉不到工作的快乐。
那什么样的工作观才能让我们不抗拒工作?工作是一种限制吗?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上文分析了这么多原因,提供了这么多方法论,但是如果没有讨论清楚“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无异于隔鞋搔痒。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解决生存问题。有的人觉得工作可以实现经济自由,过上富裕的生活,解决面子问题。有的人心中有抱负,觉得工作是为了发挥个人价值,造福社会,甚至影响世界。而更多的人,不知道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也一直找不到答案,我并没有什么远大抱负,或者说还没有找到人生的使命,因此我工作不是为了(或者说暂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那这么看来,我工作的意义就是那份报酬和收入。可是这种想法令我痛苦不已,我每天累死累活,面对一地鸡毛,原来就是为了那每个月到账的工资。这样的想法让我感觉自己很卑微,同时让我感觉工作是一种交易,我付出我的辛劳和操心,工作回赠我一笔笔工资。这让我觉得我被工作限制束缚住了,它用手里的筹码将我捆绑起来,于是我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伤害”。我接受不了这个答案。
于是,我努力去寻找工作的其他价值,比如我通过工作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我的工作产生了什么价值?可是我依然难以找到答案。现代社会的分工特点是极其精细化,工作上下游非常多,一项工作分为了很多环节,一个人往往只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看不到这个工作的全貌,因此也难以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那什么样的工作观才能支撑我快乐喜悦地工作呢?稻盛和夫给了我答案。
首先稻盛和夫讨论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从出生到老去,为什么要来这世上走一遭?为了金钱地位?为了追求快乐?为了创造价值改变世界?这些都是合理的,但是这些都是“过程”,不是“目的”,解释不了人生,也指引不了人生。稻盛和夫认为,人无论是追求财富名利,还是追求快乐,都没有错,但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心志,磨练灵魂】,也就是说,在你老去时,你应该有一个比出生时更加高尚、睿智、完善的灵魂。佛学认为,人刚出生时,带着诸如“贪嗔痴”这样的“三毒”,而通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修炼,便可逐渐提升心志,磨练灵魂。
而工作或是劳动是可以“塑造人的心灵”的,是实现【提升心志,磨练灵魂】的重要渠道。你本来想偷懒赖床,可是你要去工作,你本来想打游戏,可是你的工作还没完成,这是“持戒”,用现代汉语来说,是“自律”。你在工作中遭遇困难,可是你迎难而上,积极克服困难,这是“忍辱”。你为了能够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自己,这是“精进”。你所做的工作产生了价值,帮助了别人,这是“布施”。
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报酬,这只是工作的附属利好,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提升心志,磨练灵魂】。这样的陈述也许有些“佛学化”,会让人一时难以接受。这个道理用现代汉语来说,其实就是,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让那个贪婪自私、脆弱多虑、天真无知的自己,变得积极正向、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坦坦荡荡、睿智开悟。
不知道多少人能够认同稻盛和夫的工作观,但是至少对于我,稻盛和夫已经解决了我对于工作的一切疑问与迷茫。不知道对于读者的你,我这篇浅薄的分享是否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