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
嗯
不管是13岁的孙正雯,还是刚刚高考完的小斯,他(她)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父母的看法,最终选择以脆弱的生命来唤醒父母的悔恨。可是,当我们看到此类新闻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现在的小孩,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要家长怎么教?”“现在的小孩子都脆弱娇贵得不得了,一点也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真是苦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人们看来,好像父母的痛克远不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更让人惋惜。要知道选择自杀的他们绝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敏感、脆弱等原因,那是当你被逼到了一个极致的时候,你会想,你这么不理解我不爱我,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心疼一下?会不会意识到自己错了?会不会后悔自己曾这么对我?然而悲哀的是,一部分父母,根本不会,他们只会说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这白眼狼。
世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成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样,一种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活得像父母那样。
原本不一样的经历就已经拉开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沟通与交流本就如此珍贵,可偏偏在你满怀欣喜的准备好沟通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得到的只是再一次的认清现实。都说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如果爱的方式如果给我带来了伤痛或是让我感到了深深地恶意,是不是这种爱我们可以选择不要。
啊
生活总是让更懂事更善良的人来承受更多的伤痛。
因为我不哭不闹,所以你们可以放心地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
因为我不哭不闹,所以你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因为我更独立,所以你们爱我少一点也没关系;
因为我更独立,所以你们让我照顾弟妹也顺应情理;
因为我是老大,所以你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可以做的事情更多;
因为我是老大,所以你们可以以之前不懂为由不去关心我的成长;
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们将选择学校、专业这样的事情交给一窍不懂的我自己;
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们将回不回家,在哪里工作这样的决定交给一人在外的我自己。
是啊!是我自己选择了高中,所以后来的堕落与你们无关;是我自己选择了离家很远,所以后来的孤独无依都与你们无关;是我自己选择了自己住小黑屋,所以后来的阴暗潮湿与你们无关... ...一切的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所以有什么权利好抱怨的呢!
不是在他们面对升学考试、择校等问题的时候我变得很急躁,只是那种鲜明的对比让身处异乡的我更感悲凉;不是在你们打电话的时候我很不耐烦,只是不管多久的通话内容,能不能除了开场的几句问候再多两句对我的关心。
联系从来都不是我们确实天天联系,而是联系的内容里面到底有没有我。
哈
为什么我喜欢给你们买东西,因为只有在你们收到东西的时候,我才能听到你们开心的语气以及对我钱够不够的关心;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感觉到我在这个家里有着存在的必要。
另外,过分强调苦难并且曲解苦难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有时候没有让孩子变坚强,反而给孩子带来一些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
有时候就想,大概你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爱我的方式吧!所以一切的等待都还是有意义的。可是有时又想,为什么我可以很耐心地教会你们怎么用微信,怎么买东西,你们却从来都不问问我的现状过得怎样;为什么我可以费心尽力地去解答你们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你们却可以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否定掉我做的一切;为什么我可以心平气和地劝你们宽慰一些事情,而你们却可以不加思考地丢一句【你这么说那我以后再也不告诉你就是了】,然后无情挂断电话;为什么我可以耐心听完你们遇到的一切,而你们却在自己说累了以后就结束聊天。
你们有为人父母的压力,我也不是不能理解,我也没有要求很多。只不过是希望可不可以在问完你的问题之后,捎带一句关心的话给我;可不可以在关心完其他孩子之后,顺便问问我的近况;可不可以在说完你的烦心事以后,也听我说两句;可不可以在我没买东西的情况下,主动联系一下我;可不可以在我一个人搬家的时候,告诉我【东西又不多,那不挺好搬得嘛】;可不可以在我偶尔抱怨生活的时候,一直让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说一切都是我的问题;可不可以在我很烦躁的时候,多问我一句遇到了什么;可不可以在帮不到我的时候,不要总说【谁让你去那么远的】。
END
有一天经朋友推荐,看到一篇抑郁症的文章,被问到万一哪一天你得了抑郁症,你怎么办。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压抑、死亡带来的恐惧,而是我如果不工作,你们会是什么反应,还会不会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