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潇清妩毓
不到3点醒来,去洗手间,听到外面淅淅沥沥,下雨了。春雨贵如油,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立马飞入脑海中。
昨天晚上和娘视频的时候,她说,多下点雨,对小麦好。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娘最关心的当然还是她的土地。那是她的命根,是她赖以生存的基础。
远处传来几声鸡鸣,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了。方便之后,即使再去床上躺下也未必能睡得着,与其翻来覆去,索性不如起床。
记得蒋老师都是2点多就起床更文,所以他的文章每天两篇,还存了很多稿。反观自己,今天又没有存稿了。
昨天纠结半天,也没想到要写什么。忽然就才思枯竭,没有灵感。有人说,最好早起更文,养成习惯。不管想什么,就那样写下去,我今天试试。
昨天吴老师联系我,又帮我改了一篇《我和春天的约会》,题目改成《春日约会首阳山》。不得不说,这个题目更简单,更贴切。大师确实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真心佩服。
文章内容也改了多处,尤其结尾,我又画蛇添足,得到了老师的批评。更文依然太随意,想到哪里写哪里,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这真是一大忌,以后要好好改正。不过已经坚持了这么久,想改也不是那么容易。幸好遇到了好老师,在他们的引领下,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老师说修改之后发在作协公众号上,这将是我第二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严格而又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感恩,知足。
散文文学会学习交流群已经到了100人,昨天又增加一名日报编辑老师,真是人才济济。每天各位领导老师都在群里分享精彩文章,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
昨天拜读几篇文章,尤其是冯骥才老师的那篇《我在人文社改稿的日子|人文社七十周年》,让我感触颇深。为了能有好的作品,他们竟然背井离乡在那里改了将近两年的稿子。
条件特别艰苦,满屋是床铺、桌子和人,有的在埋头写东西,有的聊天抽烟,有的躺着睡觉,有十来个人,更像大车店。
一张床,一张小木桌,一把木椅子,一个竹壳暖壶和两个水杯,几本每页五百字的空白稿纸,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没柜子,他找个纸箱子,把从家里提来的装着衣服杂物的大书包塞在里边,放在墙角,将毛巾搭在床架上,再把另一捆资料图书打开摆在桌前,铺上稿纸,他的正式“写作生涯”就这么纯粹地开始了。
编辑老师也都训练有素,严格得有点苛刻。会把里边所有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像捉虫一样“捉”出来,用红笔纠正,像老师批改作文。
编辑是要和作者讨论作品人物的,直到把人物谈活了谈深了,再由作者去改,当然他不会把他的观点强加进作品中,但如果写得不确切不合理不充分,他会把稿子毫不客气地打回来。
韦君宜老师改稿的方式很特别,常常用蓝、黑、红三种颜色,先用蓝改一遍,再用黑改一遍,最后用红色圆珠笔或铅笔。这表示她是一遍遍看过的,从中看出她对作者严格的要求与有心的帮助。
她的办公用品比较乱,但她在稿子上却一字不苟,她的心思全在稿子上。忠于文学——这是她给作者最深的印象,也是对作者最主要的影响。
洗脸没有香皂。一方块最廉价的含碱的肥皂洗衣服也洗脸。一个月用三十五元,余下的钱留给家用。一日三餐加上两包烟,再没别的花销,吃饭时只能买价钱最低的菜,烧茄子一角钱,炒菠菜五分钱,菜不够吃就找师傅要一勺菜汁。
李景峰把冯老师叫到他家,吃一顿韭菜肉馅的饺子。对于他来说,一顿有肉的饺子和国宴没什么两样。谁知道这些事让韦君宜知道了,她特批给冯老师每月十五元的补助。
编辑部老师也是很辛苦,不光批改稿子,还要操心生活,也真是费心良苦。在人文社四楼上那段日子虽很艰苦,但很特别,也快乐。那个时代,人很少攀比,其实人的烦恼一半是比出来的。
确实如此,要少一些攀比,多学别人的长处。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写作,也许才能出好的作品。现在我们写作的条件跟他们相比真是天上地下,不用东奔西走,投稿发邮件就可以。
还有那么多的写作平台,文友更是遍及全球各地。只要你真的有能力,就一定不会被埋没。所以,继续努力吧!努力学习出精品,才是当务之急!
齐帆齐年度基础写作营打卡作业第22篇,1597字数,共累积39157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