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没有“小”的东西。时间会使一切变得复杂。
当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它们时,你在判断上的小错误真的会伤害到你。假设你有早餐后吃一个糖果的习惯。没什么大不了的,对吧?但是这种人造糖促进了你的新陈代谢。它每天提供“额外”卡路里。你的牙齿更容易腐烂。你对糖上瘾了。你会把这个习惯传给你的孩子。你可能已经18岁了,生孩子离你还很遥远,但你已经为他们的坏习惯打下了基础。
这种链式反应,人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反应过来。即使知道,大多数人也选择忽略,直至事情无法挽回。吃糖的人,因为牙齿腐烂,导致他们不能完全嚼碎食物,增加了胃的负担,从而导致胃癌,直至生命结束。因为一颗糖,我们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与此类似,生活中有许多小事,是从“只做一次”开始。人们愿意去做,是因为“做一次”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被这个成本误导。
比如你对自己承诺每天都写些东西。即便你昨天刚和闺蜜去吃海底捞,你想起和闺蜜,在大学时的一些美好时光,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和她一起去看电影,闺蜜刚好今天约你去看电影。你知道承诺意味着什么,大多数时候你不会去违反它,但是今天的情况下违反它,是情有可原的。只做这一次,不会有什么影响。你大概率会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件错误的事只做一次,它的代价可能低得诱人。但是一次之后你就可能深陷其中,并且看不到这条路的尽头指向何方,也想象不到你将为这个选择付出多大的代价。
做出正确选择的成本往往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但是错误选择的结果在开始时看起来往往没有那么差。 “只做一次”源于一个你认为微不足道的决定,会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构建一组增强回路,吸烟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刚开始可能只是因为好玩、酷,直到你回头反省,你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导致你走到根本没有想过的终点。
幸运的是,在相反的方向也是如此。如果你像医生建议的那样每天刷牙两次,你的牙齿很可能是健康的。你不会因牙痛而分心。由于牙齿上的黑点,你不会有与自卑有关的问题。你会有更多的钱,因为你不会把它们浪费在牙医身上。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一个小的重复行为,我们称之为习惯。
人类倾向于让一切都在自动驾驶仪上运行。这不是生活中的制胜法宝。坏习惯潜移默化地蔓延。它们总是更容易、更令人愉快……在短期内。加上时间的复利效应,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挣扎的原因。好习惯也可以在自动驾驶仪上运行,但你需要先培养它们。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它需要耐心和毅力,这与“放轻松”相反。
事实上,当你引入了一个新习惯,就会引发更多好习惯的雪崩式增长。富兰克林的自传中证明了这一点。他希望任何时候,都可以不犯任何错误的生活。这需要他克服天性、习惯或伙伴等给他造成的一切缺点。刚开始因为知道或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所以他见对就做、遇错就躲。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干了一件超出想象的难事——处处留心提防这里出错,可往往又挨了那里一个差错的闷棍。一不留神,习惯又占了上风,习性太强,理性无可奈何。后来富兰克林改变了策略,一次专注于一习惯,等把这一习惯掌握透了,然后再试下一习惯,循序渐进。
值得强调的是,富兰克林认为有些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另外习惯的养成。在“习惯的力量”中,查尔斯·杜希格也描述了基石习惯的发现——使人养成更多好习惯的习惯——迄今为止确定的最有影响力的基石习惯是有规律的体育活动。
而我会加一项,那就是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