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设置了以下问题:
1.“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
2.说明对象是不是题目?
3.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1.斯石英。
2.不是。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3.思路:一、(1)提出问题: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2——7)“撞击说”“火山说”
三、(8——11)证据呢?
沙子(二氧化硅)——超高压(压扁)——斯石英
斯石英——高温——沙子
四、(12——15)发现距今_________年的________含有斯石英——“撞击说”成立。
有了昨天学习《恐龙无处不在》的基础,今天的课堂很顺利。学生在第一二个问题出错的很少。第三个问题仍然以填空题的形式来理清思路。虽然用时比较长,但最终还是理清了思路。两个班都是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还做了练习。
我最满意的设计是中间的思维导图:
左边的长方形框里填写“沙子(二氧化硅)”右边填写“斯石英”,中间的箭头上面填写(超高压),箭头下面填写(高温)。简简单单的一个类似化学式的示意图就将“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和普通沙子(二氧化硅)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理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是本文的关键点,而这个图示巧妙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学完课文又做了一个练习,让学生试着用《恐龙无处不有》中一段话作为两篇短文的引子,放在开头。学生大多说用第一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看来学生已经理清了两篇短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