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多写“空巢青年”的文章,看到这标题,为什么给正值青春年华的单身男女冠上如此冷冰的一个名字。
所谓的“空巢青年”是:他们是主动选择独自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白天上班,晚上下班一个人生活,他们大多数在20~39岁。
他们就是,空巢青年,人数已超2000万。
一
知乎上也出现关于空巢青年的问答“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少知乎友写下自己的感觉: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孤独得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
我和Siri成为好朋友。
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我在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的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到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一个人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会去关电视...
看到这些评论,我们都会看到自己的身影,而你真的觉得全然是这样吗。
空巢青年,他们年龄大多数介于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他们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在人才拥挤的大城市很难站稳脚步。
现实总不会有理想中的丰满,他们何尝不曾想离开这里,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城,过着悠闲幸福的日子,但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以及对梦想的追逐,他们愿意在这大城市中扎下根,已达到自己追寻的高度。
《空巢青年是伪命题,他们或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一文中阐述“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二
“空巢青年”这个危言损听的词是谁发明的。
二十岁出头,在大城市上学,工作,难道他们单身、独居,不正常嘛!
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能够拥有独居,能够在年轻的时候拥有自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我身边就有好多朋友,独自在大城市生活,他们的生活都很光彩溢目,没有所谓的空巢青年的影子。
朋友L,我问她,你是空巢青年吗?
她很惊讶,说,什么空巢青年,屁啊!我还没有潇洒够了。
L与我同一学校,毕业后她就留在北京工作了。开始她还住在学校宿舍,每天的早高峰晚下班,好像从来没有阻挡她对生活的热情。
后来,她搬家了,在通州租了房子。
在周末,她会给自己准备一份营养丰富的早餐,会将图片P好发到朋友圈,会写写自己的公众号的文章,还会在周末去学习吉他课程,也会约她喜欢的男生去看展。每天生活的很充实,忙的不亦乐乎看不到她有空巢的感觉。
一个人上下班,有时与三两好友聚聚,会给自己做些美味的食物配上一瓶红酒,在偌大北京的其中一间房子的窗前,看来楼下车来车往,路人在街头的疾步。
我想这样的生活算的上是“空巢”嘛,明明过得很是潇洒好吧。
总是有人将生活的有些事物的负面,过于放大,充满偏见的看法。
三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这样说:
“乡村的黎明令我喜欢,而城市的黎明好坏 掺杂,因而更令我喜欢…一种更大的希望给我带来微微的苦涩,一种远离现实的乡愁味道。乡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我们放弃原本优渥舒适的生活而选择在大城市奋斗,就是不想毕业,结婚,生子一套流程式的生活,完全没有单身独居的日子。
不想成为自己以后的悲哀。
认识一个幼师朋友,她在新加坡国际学校任教。
她是在大学毕业就去了新加坡,她两年没有回过家,每次跟我聊起天,都会说自己想念中国,想家。
但这从来不是她不好好生活的理由,相反她在异国他乡的地方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一三五的晚上,她会参加新加坡教育部门对中国老师开设的课程,每周她会去四天的健身房,周末的时候她会去邻国马来西亚去玩,会和朋友去吃街道偏处的好吃的。
她经常会跟国内的朋友聊天,大家之间会嘘寒问暖,会给对方加油。
她努力的生活,在异国拼搏,因为她知道,工作也可以是她的诗和远方,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度。
四
单身,独居,一个人都不是我们不去好好生活的借口。
年轻时自己的独处,会让你学会成长,学会面对未来的挑战,没有别人的嘘寒问暖,也太正常不过。这些是你通往成人路上必须适应的生活。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委曲求全,特别是女孩子,不要害怕单身独处的日子,这是你人生升华自己最好的时机。
有些人会通过婚姻让自己结束诞生独居的生活,特别是在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催促下,草草迈入婚姻的生活之中。你要清楚婚姻不是什么保障,是多个人一起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虚度光阴。”柯南·道尔这句话道出了万千奋斗者的心声。
希望年轻奋斗的我们,不要活在带有“空巢青年”这种影子下,从而束缚自己。
我们还很年轻,我们要成为这个时代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