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中的理性
1.丑小鸭定理
一只丑小鸭和天鹅之间的差距,和两只天鹅之间的差距是一样的。我们感觉到差异,是因为我们通过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划分,但是只要有标准,就错在偏见。标签,标准,都属于主观偏见。不要给他人贴标签,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因为我们既不平凡,也不特殊。
2.不特殊论者
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进程,都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并不是特殊的,都是进化来的。意识到自己并不特殊,我们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很顺利的事,我们可能应该感到是运气比较好。
3.广义迷信
先说总结:广义迷信,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意义,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人们为什么会迷信?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有迷信思维。
通过研究人们的风俗习惯(比如过年时,祈求神明保佑(不确定性很高的)来年有个好收成),以及动物试验,证明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会出现各种小动作,心里暗示等。强行发现规律和意义,跟传统意义上的迷信有密切联系。
现在有一个新知,迷信是一种大脑的生理反应,而且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多巴胺除了其他已知的各种功能外,还能刺激人去发现规律。迷信,就是过度的找规律和想控制。
4.目的论的幽灵
我们都有一个目的论的思维偏误: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吧啦吧啦。。。”就好像是说,我问经历的所有逆境和困难,是老天想要磨炼我们,是老天把我们打造成强者的故意安排一样。是老天的目的。
目的论在哲学上是个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可能是形成最早理论的人。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小孩子的时候,都有目的论的思维偏误。
实际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是因为机械化的运作,或者由于偶然因素的左右,它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既不是为了成全你,也不是为了跟你作对。我们并不特殊。不要迷信自己。
5.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
现在科学家,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也很收人最尊重。但一开始并不是这样。
我们认为科学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总结,科学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但,这确实错误的。实际上,脱离日常生活,才有科学。直到伽利略一来,有了理想化的模型,才开始出现科学。之前都是日常迷信和特殊论,或者目的论。
开启科学的第一步是,脱离日常生活
想一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比如没有外力,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实际上并不存在,总有空气阻力,万有引力吧)永远都是想法先行。
甚至,科学家想要突破现有科学,除了脱离日常生活,还要突破自己的心里障碍,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甚至,爱因斯坦意识到了轨道量子化的理论,但因为感觉太反常,太离奇,反而不敢发表,后来波尔也没能说服他。
可以说,古代中国没有科学,实际上,只有古希腊有科学,希腊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科学。希腊出了个泰勒斯,把埃及学到的几何学和他自己的哲学结合起来,认为世界应该是数学的,而不是什么神的,他才抓住了生产科学的最关键一步。
我问现在如此崇拜科学,实际上是崇拜科学的力量(比如原子弹)
总结科学家的三个核心价值观:
1.目的是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2.理论要能用数学精确表达
3.对错与否取决于对自然的观测和试验。
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科学就是科学本身的推动。
6.真实世界和魔幻世界的区别
这里是作者自己最近看了玄幻小说的过程中,多想了一些内容写的。是从数学角度来说,假设符合数学逻辑的世界观,存在一个会修仙,会法术的世界,和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区别。
稀缺资源在哪个世界都一样,都需要成本,同时讲述了稀缺,资源,平等,等话题。
魔法世界时人在不断升级,我们这个世界时技术不断升级。
可能规则最复杂,剧情最有意思的,还是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