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邪见之首的萨迦耶见还有两种译法:身见与我见。
这有何差别?难道仅仅只是译法不同吗?
想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感觉二者的差别有二种可能:
1.萨迦耶是音译,身见与我见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意译。
2.我见是能见,身见是所见,我见的范围比身见更大,身见是我见的内容,有了我的概念才有我之身、我之受等·····
但这些只是我模糊的臆测,为了有理论依据的搞清楚二者的异同,我在社交网络上咨询了一些法友,下文就是通过大家对我的回复总结出的,在此特别鸣谢冯宣、王路等诸位法友的指点。
(一):概念之厘清
1:在中国化宗派中,一直是将我见与身见等量观之的,如《大乘义章》曰:言身见者,亦名我见。可能是地域隔别导致的思维习惯与学风不同,这种混淆的情况在俱舍、毗昙等印度典籍中并不明显,因此下面的定义尽量引用印度以及受印度学风影响的典籍。
2:不同于汉传一些译师将萨迦耶见译为身见,巴利语经典通常使用的是“有身见”一词,由“sa-”、“kya”、“dihi”三者复合而成。接头词“sa-”,有「可见的」、「存在的」之义涵;“kya”意指「聚集」、「蕴」、「身」;“dihi”,则是指「邪见」、「错误的见解」。当“sa-”与“kya”结合构成“sakkya”,意思是「可见的、存在的『名』、『色』之聚集」[16](「色」是身体现象、特性;「名」是心理现象、特性)——引自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总言之,“sakkyadihi”,即「有身见」,是将「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众生」的一种错误见解、邪见,和“于五蕴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的身见定义并无太大出入。
后期玄奘大师的一些经典根据梵文愿意翻译为「有身见」,并一直沿用,但在一些经论里还是保持了「萨迦耶见」的翻译。
相对于我见,身见、有身见的译法明显要更加贴近萨迦耶见,因此下文将不再赘述身见、有身见的定义,二者的定义很大程度上与萨迦耶见等量齐观。
(二)萨迦耶见的定义
先举经典
《雜阿含經》卷3: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杂阿含经》中,对于「萨迦耶见」的描述是「(见五蕴)是我、异我、相在」,关于这个句式在《杂阿含经》中出现的地方非常之多,举目皆是。
在上文中出现的「相在」是什么意思呢?
《雜阿含經》第45经: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相在,就是原文中说的「我在色,色在我」,这个是早期的翻译,没办法只能将就了看。
在这里,阿含经主要描述的是二十句萨迦耶见具体相貌。(五蕴×是我、异我、我在蕴中、蕴在我种=20种)后期的论著中所以有的地方把萨迦耶见叫做二十句萨迦耶见,并且做了一些阐述,这个在第二部分一并引用解释。
如世尊言「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诸如《瑜伽师地论》对于萨迦耶见的定义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瑜伽师地论》: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起。俱生者:一切愚夫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而起。
由《瑜伽师地论》可知,萨迦耶见的定义就是以五蕴为所缘,因为遍计所执实我于诸蕴起增益想而引生的我见和我所见。
《俱舍论》:执我及我所是萨迦耶见
《俱舍论》的定义就更简单:但凡是执取为我和我所的这一切见,都是萨迦耶见。
《成唯识论》:“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除了说明萨迦耶见的内容有我见以及我所,还指明了我见是一切恶见的所依或根本。
从上面的引用也看出来了,萨迦耶见,可以分为我见和我所见。这一点大小二乘并无异议。
先举说一切有部的《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1:(问:)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耶?答:五我见。谓等随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十五我所见。谓等随观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识中。
大乘论中,对于二十句萨迦耶见的论述如下:
《阿毗达磨杂集论》卷1:问: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我所见?答: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谓计色是我,计受想行识是我,此五是我见。余十五是我所见。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我有识。所以者何?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随转我所者:谓色属我,乃至识属我。所以者何?若彼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世间说彼是我所故。不离我所者:谓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识中。所以者何?彼计实我处在蕴中,遍体随行故。
冯宣老师还特别为我解释了一下我见和我所见。
比如说伸手去摸水温,此时感受到的是色(手指头,身所对色)是我,受(水温,身相应受)是我所。当我出现的时候,我所一定同时伴随出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我和我所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分开的。但是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能和所这种对立结构(暂时)消失的时候。比如说修习禅定,因为定力润身而突然出现融入到所缘的情况,能所合一。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我见,没有我所见。又比如说修十遍,当发起了白遍的时候,举目四望一切皆是白,没有寻伺,此时也会出现能缘融入到所缘的情况,会觉得我就是白,白就是我,没有能所的对立,此时只有我见没有我所见。
(三):关于我见的探讨
「我见」,目前为止定义得最精准和完备的是弥勒菩萨的《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云何于蕴等起十我见耶?颂曰:于蕴等我见,执一因受者。作者自在转,增上义及常,杂染清净依,观缚解者性。论曰:于蕴等十法,起十种我见。一、执一性,二、执因性,三、执受者性,四、执作者性,五、执自在转性,六、执增上义性,七、执常性,八、执染净所依性,九、执观行者性,十、执缚解者性。为除此见,修十善巧。
这一段其实是在说「什么是我?」。什么是我?就是说「我」等价于什么?可以用什么来替代表达、等价表达呢?这里有十种等价表达:一、因、常、受者等,皆为第一人称侧主格属性,不包括我所见的丛属
结论:如上所述,我见与身见之主要差别身见是执我见我所见而起之邪见,我见则为身见所摄,因此身见的语义要比我见的范围更大。
用中观的三句义判别如下:
有没有是身见不是我见的?答:我所见
有没有是我见不是身见的?答: 无
如果有是我见不是身见,则证我见比身见更大的,反之亦然,萨迦耶见、有身见亦复如是。
(如成唯识论述记:此中不言我見言薩迦耶見者。若言我見不攝我所。梵云沒曳達利瑟致。此云我見。梵云薩迦耶。此云不實移轉身見。即攝我所。為顯此中攝我所故言薩迦耶。)
附录:
1、我见与萨迦耶见、身见某些语境中并非从属关系
《梵网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在探讨萨迦耶见、邪见以及诸外道六十二见的时候,多是围绕「我见」来展开的。这一类萨迦耶见多由分别而起,需待邪教和邪分别,所以在这些地方多说「我见」,而我所见从属于我见,故略而不说。也或者说「我见」是在萨迦耶见之上围绕我而引生的一切颠倒见的集合,故说「我见」而不说「萨迦耶见」。所以,在这些地方看见「我见」的时候,应该清楚这个背景。
《瑜伽师地论》: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 所生一切顛倒見趣,如是一切,總稱我見。如上所示,《瑜伽师地论》在解释《杂阿含经》第109经的时候,对于「我见」的定义就是因为萨迦耶见而引发的围绕我而产生的一切颠倒见趣。在这些地方「我见」和「萨迦耶见」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就不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
2、我见、我执、萨迦耶见(俱生萨迦耶见、分别萨迦耶见)的区别和联系
下面列举一些经论来对比理解如上的一些法相。先举护法菩萨的《广百论释》中关于我见的定义: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2〈破我品 2〉:「又諸我見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見。由無始來。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起。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即執為我。名為我見。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五取蘊。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即執為我。名為我見。如是二種。俱生我見微細難斷。數數修習勝無我觀。方能除滅。
分別我見。由現在世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為我。名為我見。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為我。名為我見如是二種分別我見。麁重易斷聖諦現觀。初現行時即便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見。心外蘊境或有或無。心內蘊境一切皆有。是故我見皆緣無常。諸蘊行相妄執為我。諸蘊行相從緣生故。是虛幻有妄所執我。非緣生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然后对比一下《成唯识论》中有关我执的定义
《成唯識論》卷1:「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通过对比阅读不难看出来,上述二论,对于「我见」和「我执」的定义几乎一摸一样,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相同的。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6〈破見品 4〉:彼謂世間諸劣慧者,我執即是薩迦耶見。其我所見亦帶我執,故「我執」言亦攝彼見。
如上所示,在《广百论释论》里,我见、我执几乎是混着用的,在《成唯识论》里,也是这样。当然,玄奘菩萨给出了解释:
《成唯識論》卷4:「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
所以,在大乘唯识的范畴内,我执我见很多时候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