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时
这几天,网络上一则消息轰动了社会,当然也轰动了王万胜的家乡。在“两位山东作家入围第十届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奖”的标题下,入围该文学奖的,还有90后青年作家王万胜。本届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奖将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颁奖,这是本年度的又一场文学盛会。
文坛的这一喜讯,像一股清风,飘荡在汶阳大地上。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鞭策与激励。一个90后,确切地说,一个二十个刚出头的青年人,在文学上有着如此大的建树,令人羡慕,令人叹服!。作为老乡,对这个后生,我是刮目相看。我惊诧于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很多青年人还处在稚气未脱的青春期,而王万胜则已成为一个“在江湖上行走的老手”。由此我想到了韩寒郭敬明时代,十几岁的人就能著书立说,若不是有着天才的灵性,是很难达到这样一种文学的高度。身边的王万胜,再一次证实了文学天赋是存在的,不只是后天的努力。
二十三岁,风华正茂。充满梦想,充满希望。王万胜没有辜负大好年华,在通往文学神圣殿堂的道路上,像战场上的一员猛将冲锋陷阵。他青春励志,星夜兼程,在文学的丛林中披荆斩棘。可以说,王万胜已经叩开了沉重的或许说是神秘的文学大门,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依然看到了大门内的风景。文学那层若明若暗的窗户纸,已经无法遮挡住王万胜智慧的双眼,更无法阻挡住王万胜前行的步伐。
我不想用过多的“后生可畏”之类的话来形容王万胜。在阅读了王万胜的作品,了解了王万胜的成长过程后,我的脑海里对这位年轻人已然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我用有限的文字还原一个真实的王万胜,实事求是地把王万胜推荐给大家,无一点拔高的意思或是作秀的姿态。我想这样对于王万胜而言,不会因为取得了一些文学成就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对于广大读者或是文学爱好者来说,也从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王万胜,或许能够增加一些动力。
王万胜于1997年出生在昌乐县汶河岸边一个叫小秦家庄子的村庄。童年的时光王万胜跟大多数儿童一样,在泥巴的涂抹中,在汶河水的嬉戏中长大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比别人有着一个教语文的爷爷,有着一个文学底蕴很深的舅舅,还有着一个聪慧而又出色的画家叔叔。也许,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影响了王万胜青少年时期思想的形成,文学的种子悄然潜伏在他的体内,只待合适的养分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报道说,2012年,王万胜在昌乐一中就读期间就发表了小说处女作《黑手印》。201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山西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高校——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一名工科生,他在求学之余,仍然笔耕不辍,多次在县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他还担任过《清泽年华》杂志主编一职。在职期间,这位90后小伙子把这本山西大学城唯一的青年原创刊物办得风生水起,得到了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认可。近年来,王万胜多次受到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山西省委、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嘉奖与肯定。2018年,更是王万胜的创作丰收年,《诗刊》社首届“恋恋西塘杯”诗歌奖、第二届“沁朗杯”全国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均被他揽入囊中。而这一次,王万胜凭作品《老门》荣获第十届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奖,更是对他创作水平的又一次肯定。
第十届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奖,是中融青年原创文学奖冠徐中玉、钱谷融两位文学大家“中”和“融”之名,旨在发现青年原创佳作。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协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语文学网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晓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晓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李洱等著名作家担任终审评委。这也足以说明,此次青年原创文学奖规格之高,其获奖作品的含金量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王万胜除了有着文学的天赋极具悟性之外,勤奋笔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包含了他许多的辛苦。他不是专业作家,大学毕业后在济南一家重企担任着党务工作,可想而知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他的写作,几乎都是在业余时间。白天忙于事务,只有夜深人静了才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枯燥的文字对话,在他这个青葱的年龄来说,实属难能可贵。然而,从小他受到前辈的耳濡目染,文学的元素根植于他的内心,文学的脚步比较坚实,大事可成是早晚的事儿。
说起有今天的文学成就,王万胜不误感慨地说,他的舅舅和叔叔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舅舅吴文福现任昌乐一中副校长,县作协副主席。王万胜初涉文学,源于对舅舅的书房喜欢。在舅舅的书房里,王万胜如同走进了书的海洋。每次去舅舅家做客,他只有吃饭的半小时会安稳地待在饭桌前,其余时间便都泡在舅舅的书房里。只需把门一闭,大人的交谈声便被关在了门外。他在书房里挑本带图画的书,或坐或躺,细细翻阅,很是逍遥快活。“大约是在六七岁的时候,我在舅舅家找到一套心仪的过往期刊。那是八十年代初的《少年文艺》,有二三十本的样子,里面连载了郑渊洁的长篇童话《魔方大厦》。我一接触这些风格新奇的文字,便读得欲罢不能,窝在书房里不肯出来。天色渐晚,父母开始催促我回家,我正在兴头上,岂肯罢休。”(《谈谈舅舅吴文福》)而每当这时,舅舅总是哈哈一笑说,喜欢就带回家去吧,送给你了。
王万胜津津有味地回忆道:“我读中学的时候,山东省当代文学院主办的《当代文苑》杂志在我的家乡昌乐创立了专号,刊名为《齐都文苑》。我那时急于求成,曾几次把匆匆完成的文稿交予舅舅,希望可以托他关系登刊。舅舅虽然没有批评我,但也未让我如愿。我后来读过几期该刊物,才明白自己文采实在浅薄,便再未将自己的丑作献于舅舅,也断了投稿的念想。2012年的时候,我在丹水文学社,一边苦苦练笔,一边负责《丹水》杂志的小说版块编辑工作。在这期间,我发过几篇小文,并认识了文字功底很是深厚的孙湘东老师。在一次丹水文学社的总结大会上,孙老师以我的一篇小说为例讲解了一些文学创作方法,并在大会上点名表扬了我,这让我很是受用。后来,孙老师将我的几篇小说投到了《齐都文苑》,并成功发表。那之后,我有一次在舅舅家吃饭。舅舅突然停下来说,你最近的那篇小说我看了。我心里一慌,放下筷子等他继续说。他把两道目光从眼镜上方抛出来,咂摸了一下嘴说,写得有点儿意思。我胸口悬着的石头轰然而落,表面淡定自若,心里却是一阵欢天喜地。”(《谈谈舅舅吴文福》)
2017年底,王万胜第一次拿到国字头的诗歌奖项,心里很是得意,便急匆匆发信息向舅舅炫耀成绩。舅舅回复说,拿奖一事可喜可贺,但不要耽误学业。也正是舅舅的这些话,让王万胜学会了低调做人。后来,《诗刊》社主办的首届“恋恋西塘”杯诗歌大赛在浙江落幕,王万胜又侥幸得一小奖。毕竟是第一次拿《诗刊》社的奖项,他又有些飘飘然了,一到想起舅舅的嘱咐,“才夹起了尾巴重新着了地”。从那至今,大小文学奖项他已拿过数十个,但却始终不敢再与舅舅提起。
王万胜的叔叔王德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现任孔孟书画院副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济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叔叔对王万胜成长影响也非常大。叔叔每次回老家看望祖母,都会跟他在一起玩耍,带着他们一群孩子疯一通,俨然一个“孩子王”。叔叔带回家的鞭炮,叔叔带着他们粘知了,都给他的童年带来了些许快活。在他少儿时期的印记里,叔叔的影子是清晰的,及至长大后,更加清楚了叔叔有着良好的品行。叔叔很孝敬祖母,每一次回家看望祖母,都带带一大堆营养品。有时同学约好去城里吃饭,近一百里路,叔叔吃完饭就返回老家,为的就是陪伴祖母。“叔叔为人低调,吃穿住行尽皆从简。他开的是普通大众车,穿衣更无品牌可言。他常常嫌开车麻烦,便步行去书画院上班。一路上,常有熟人与他打招呼,他热情回应,毫无半点主席的架子可言。作为孔孟书画院的副院长,叔叔对自己的办公条件要求很低。我去过他的办公室,不是很大,四面又堆放了各类书籍画卷,空间便显得格外拥挤。他的书桌上散乱着笔墨纸砚,还有几只茶具、一卷古籍,文人的洒脱不拘一览无余。”(《谈谈叔叔王德亮》)王万胜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书画领域受叔叔影响尤多。叔叔亲手握着他的手教他运笔,以“个”“介”之型绘竹叶,成组排列,错落有致,笔意贯通,虚实相应。而每当这时,王万胜就会开心地抚掌大笑,叔叔便在墨竹右上方题字曰:“某年某月某日,万胜君一笑。”王万胜对绘画的爱好,无疑是受叔叔的感染。书画相通,王万胜对文字的钟爱,也大致受叔叔感染的原因。他开始尝试着撰写评论,把文字诠释画作的含义。第一次写书画评论,便侥幸发表在了《中国书画报》国画版的头条。叔叔读完后大悦,在亲朋好友间广为宣传,比他自己发表作品高兴得多。无疑,对王万胜是一次莫大的鼓舞。
不管是舅舅吴文福,还是叔叔王德亮,都对王万胜有着言传身教抑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他们身上,王万胜学会了低调做人;从他们身上,王万胜汲取了文学的养分。对此,已在文学领域颇有成就的王万胜知恩感恩。而回馈长辈关心爱戴的,是不断地出新成绩。也许,这种生命的姿态已成为一种源动力。在王万胜的认知里,唯有勤奋不懈躬身前行,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