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发小讨论,长期阅读软文会拉低自己的月底层次,毕竟快节奏的产出总跟阅读经典相差甚远。
但阅读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现在想想,中学时代,总有名家推荐必读丛书,这愿景很好,却更多不切实际。很多小孩子在那个年龄阶段很难有那个理解力去理解那么深奥、经得起推敲的文学经典。比如《百年孤独》鲁迅文集、《古文观止》之类的。
阅读与个体兴趣爱好有关,也跟年龄和成长阅历、认知的调整有很大关系。中午去图书馆,找书时,直接无视青春励志美文之类的书籍,转而开始寻找更好层次的人物传记,和社评之类的,需要花时间的自己揣摩的书籍。
爸爸们总是会认为我读书太多,把书读死了。其实不然,越发觉得自己读书量和质量都太少了,少的可怜。
事实上,我不是在死读书啊!相反,现在的自己对运用自己擅长兴趣范围之类的书籍,都形成自己的看法。
前不久去中专职校试讲,在教师办公室随便的翻阅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材方面的书籍。
真的很想说,教材的确严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现状。“编教材的人全都是不食人间烟火,脱离人间的吗?”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说了无数道理,再引用古时候的、全世界的名人小时候的经典故事来告诉孩子们怎么做好心理健康......
“为什么总要用些“神”的故事来教育教育孩子,多一些身边平常的故事拉近孩子内心对这个社会的感知不行吗?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并非没有教育价值,只是孩子是平常人,我们也是平常人,多一些身边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或引以为鉴、或习得榜样力量不可以吗?”
“那些教材有的十年都没改版。”当初在巴学园实习时,和很有教育理念的园长探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园长这样说。
或许出于理解的角度来讲,有些教材十来年都没有改动(比如高校教育学、心理学等文科的书籍)是关乎科员各方面的原因,但至少教师在讲课时,总不能只是依赖课本吧?生活中本来就可以提炼很多鲜活的例子,再说了,现在搜集鲜活例子的途径多了去了!
在大学后期,越发觉得以前中学读书那些学霸为啥很多时候都是不听课,而且还把作业,功课学到了老师还没教到的课程去了。
“因为他们自学能力超强啊!总结能力也很强,听老师讲课说不定还会打乱他们自主学习的节奏呢!嫌老师讲的节奏太慢,听了浪费时间。我有自主学习的方向啊.......”当我内心开始这样跟自己对话时,我真的想扇自己好几巴掌。
“人家十几岁就学会自主学习的事情,我二十几才学会!”除了想扇自己好几巴掌惩戒自己的落后,我真的不知道还有资格有啥表情......
原来认真专注的做很多事情根本就不会觉得累,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读书阅读层级的提高需要这样一个醍醐灌顶、渐悟的过程。人生其他过程也需如此。所以坚持就变得无比重要。
走得太慢真的有刑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