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茶课的第一天,见到慕名已久的书作者-张老师,却和想象中有许多不同。我以为是一位气韵卓然,皓齿明眸的知性女子,见到本人却是一位平凡质朴的北方中年人,一副繁华落尽,提前解甲归田的干部模样。
他在书里的行文语言,如清风拂湖水,绿柳垂古栏,清静优雅。而现实里的谈吐却很接地气,直接了当,掷地有声,语言里充满了亲切的地方特色,偶尔还穿插一些精绝的调皮话,这些让我有深深的割裂感,实在无法把现实的他和书作者直接联系在一起。
书的文风是我喜欢的类型,把文化和茶精巧的融为一体,寻根问古,不尽信古言,又从古言古训里找到茶文化的真实依据,不跟随他人和潮流,独辟蹊径,深入茶山茶园论证,得出自己的真实见地,再探古博今,对茶文化进行真实的阐述,同时依据现代科学来分析茶成分,并从中医角度给出健康品饮的方向,再配以插花与茶器的美学探讨,可谓视觉独特,心思完美,境界新颖。
在茶课上,慢慢体现出他书里的净雅求真的感觉来,他把古代茶人文化的圆融精髓,和现在茶的无奈现状,进行巧妙链接,讲解深入浅出,令人一目了然。正如他课上所说,懂得了茶发展的前因后果和好茶的实际环境滋味,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
不慕权威而求实,在这样的课程中,不知不觉,就把书中形象和其本人自然的吻合起来 ,并且深深的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茶人,这才是正道的茶文化,谦谦君子,正气凛凛,清澈内敛,蔚然天地。
我甚至觉得,他的文字很像昆曲里的男旦,锋芒存骨,阴柔外染。把茶的山岩硬气和茶的明媚包容,通过茶自然和茶文化的调和,形成一种率性自在的境界。若用茶饮感官来形容,那就是温润如玉、幽香如兰。
课上起初也想提问题,毕竟大脑里萌生出些许思虑,喝茶时也存有别样的感触,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边学边品鉴,透过眼耳鼻舌,茶悟心性,更真切体会到那份切入灵魂的茶之精神。
课后反思,自己还是话太多了,语言的不合时宜会阻断思路,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再就是过往的经验会产生些许逆向驳斥,进而心绪飘散,精力转移,最终模糊了自己最本真的茶之渴求。
山间有春草,携君来寻找。茶是大自然的恩赐,拔地触天,入人心神,妙不可言。茶文化更是根植于茶之上精神趣味,须与自然事实,历史渊源的究竟相吻合,才能玩的纯粹。
晚饭时和好友聊天,感受到自己茶缘分奇妙的同时,也深深叹服张老师这样不畏寂寞艰难前行的真茶人之不易,越发的下定决心在课上要少言、清言、净言,给内心保留更多的空间来观待自己,给身体更安静清明的觉知去聆听茶声,才能更好的体会茶与文化的真正妙处。
采香径前响屐廊,听完今天的碧螺新绿,期待着明天的澈香岩茶,那款茶架上的袅袅红袖,到底是怎样的软玉在侧,轻舞添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