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豆瓣评分8.2(897人评),作者是冈田武彦(1909—2004),国际儒学泰斗、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宋明理学研究首屈一指的专家,曾与张岱年对谈,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冈田对道家、禅学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堪称当今世界学贯东西、横跨儒释道几个领域的哲学大师。
这本书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最丰富的王阳明通俗传记,也是最权威、最严谨的心学读本。冈田68岁提笔写作本书,93岁完成,花费25年心血,全书煌煌八十余万字。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研究成果和6次考察阳明遗迹的基础上,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书中,作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史料互证,探讨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王阳明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擅长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补充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是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核心精髓的首选权威读本。
浅谈自己的几点感触:
圣人
人们谈论圣人有三个标准: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说可以作为精神楷模,立功是指建功立业,立言是指著书传世,王阳明无疑符合这个标准,在立德方面他积极讲学、传授弟子;在立功方面剿匪、平藩王之乱;在立言方面提出“致良知”,与朱子说分庭抗礼。
作为21世纪的我们,对于圣人的标准,我把它简化为保持善良谦让的美德,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点贡献,保持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
王阳明的一生
出身显赫,父亲是状元,幼时迷恋于道家、骑射等杂学,后来专注儒家。王阳明三次考试得以中进士,因为直言进谏遭到贬谪后,他一生都未能在京城为官,而是辗转于贵州、两广等古来蛮夷之地,平匪乱、平藩王谋反、办学堂、思考学说,在自小患有肺结核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从各个方面磨炼自己,却经常遭到皇帝身边小人的嫉妒和暗算,最终客死他乡。想到他受到的种种不公,不禁感觉有些悲凉,而更感觉到他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却也告诫自己在处事上要时常保持低调谦逊,否则即便功绩再高也会步履维艰;同时也要找到自己的贵人,处处提防小人暗算。
王阳明的权谋
从小时候用计吓唬自己的继母,到平战乱时屡屡使用反间、招安等计谋,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深谋远虑。而从带兵打仗时阳明赏罚分明可以学习到他的理性严明,前锋指挥官久攻不下,阳明下令处斩,而胜利回师时大加赏赐,而不是陷于个人感情,他是从做好大事大义出发而做一个决定,而不考虑各种小事,这个很难,但是很有用,是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考虑太多小事,因而干不成大事。
王阳明的学说
智良知,大意是说每个人都有圣人的心,只是因为被自私之情蒙蔽了双眼,因而大心变小心。阳明希望世人可以克服自己的私欲,去除心之障碍,恢复大家都认可的本心。
樊登对本书推荐词《王阳明的第一性原理》节选
和王阳明相比,宋明理学家太过严肃,太过使劲,太过刻意了,劲儿使大了,私意就出来了。私意重的人才会患得患失,才会怨天尤人,才会负重前行,圣人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和痛苦的了。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突然明白了对于生死的执著,其实是因为还有一个为着自己的“我”存在。把这一点破除,不就是本自具足圣人心境吗?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做事做人有如神助。原因很简单,一个没有私意的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情绪上的,王阳明和宁王在江西斗法,王阳明的所有计策都是为了平乱,所以计策简单有效,内心没有包袱。他既没有儒生包袱,也没有臣子包袱,只是从良知出发,关心每一个决策是否有助于平乱。而宁王的包袱很多:对身边人的怀疑,对南昌家产的眷恋,对王阳明的引诱劝服,对不利天象的恐惧。一个人要做事,却有那么多的干扰项,而且每一项都被自己的情绪放大,最终失去控制,一败涂地。
回归心学和良知,其实是让回归让思想更集中、跟简单的方向,用第一性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世间为何只有一个王阳明呢?因为我们是感性的动物,只不过偶尔理性。以为哲学家说过,正常人一年最多思考两到三次,其余时间基本被惯性操纵,贪镇、嗔痴慢疑,哪一个不是惯性?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怎么打破惯性,就看你的了
所以,学习王阳明,就要学习他的第一性原理,理性的思考要想实现最终目标如何做最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排除私心的干扰,这样我们普通人也就达到了圣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