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第一次多伦多之旅的收获。被疫情耽误了2年,第一次在线下北美规划学者的年会ACSP中,见到了网络会议中的真人,见到了其他高校的博士生和教授们,有种大型网友奔现的紧张感。
第一天参加了规划国际生的讲座,大家分享各自在美国经历的文化冲击,就业上因为身份文化种族问题带来的困境。最大的收获是需要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社群,然后培养社会资本,大家互相在情绪上,工作上彼此支持。第二是成长型思维,并不一定是get married to the PhD research topic,可以跟着发展中的兴趣走。
后面几天的时间里,我在经济发展的子分类听了2天的讲座,经济里的话题涉及到艺术,创新,创业,微经济,大型连锁公司,还有劳动力市场等,定性定量方法感觉对半开,但是大数据机器学习在经济子类的应用感觉还不多。最大的震撼还是对于研究内容的呈现方式上。F老师用真实故事引入,讲理论讲案例,再数据方法和结果,并没有很多技术上的讨论,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非常精彩。感叹idol 就是idol.反看自己的演讲,很干,太多的数据公式并不讨喜。当看到没有观众提问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失去了观众。跟S教授说起自己的困惑,S开导说,要把自己当作导演和演员,来进行一场15分钟的微电影展示,在练习中进步,希望自己的下一次能做的更好。
同时还听了规划理论方向的讲座,感觉到现在大数据,SNA已经应用到了文献研究上,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自己正在做的内容还是很有看点,可以填补gap,增加了对于side project的信心。
参加了一堂移动课堂,多伦多的Z老师带领我们一组20个老师和博士生去多伦多周边的卫星城市参观多元文化融合的社区,看到了中国城,印度寺庙,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就分布在相邻的街区,听着第一代移民如何从0到1的争取公民权利,感同身受。发现自己对于移民经济也感兴趣,希望有时间可以在做创新经济之余在这个方向做一点小课题。
听了几场北美工作招聘会,把自己的水平对标大学教授招聘要求,感觉还有一段长路要走,teaching的经验必不可少,研究的独立性需要加强,要逐渐能够独当一面,想到可能的未知的未来,又紧张又兴奋。
参加了3场团建,第一场是针对博士国际生,在一个自助餐厅里,大家畅聊自己对于未来的设想。第二场是酒吧+保龄球,和平时在教室里慷慨激昂的老师们一起在酒吧里喝酒聊天,说些有的没的,感受是对于教授的刻板印象在一点点瓦解。认识了一些同步的博士生们,感觉很不错。第三场是北美的中国学者聚餐,看到在美国发展的各个高校的中国学者,榜样的力量。
另一个不一样的经历是和一个佛州本土长大的同门师妹一起在民宿里面同吃同住了4天。一起吐槽喝酒逛街吃中餐,生活聊天方面的英语听力肉眼可见提高了。师妹是波多黎各的背景,一番聊天之后,我把去波多黎各旅游纳入了自己的travel list.
3天朝7晚11的日子把身体掏空,想念小塔村和暖暖的jasper。
下一站蒙特利尔NARSC,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