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迫不及待的打开信封。大哥潇洒字体跃然纸上。
大哥的来信主要讲两点,帝都进入冬季,气温低,让树林早点回家;第二点,母亲和哥嫂们担心树林个人事。大嫂娘家一位亲戚给树林介绍一位女朋友。让他早点回家相亲。
晚上,树林给大哥回信。下半年正是销售副食调料旺季。他还想再找几家店生意,已在送货的几家店生意要维持到春节才回家。
说到个人事,以前在老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一直不敢寻找另一半,也没有遇见适合的女人,总想着出来挣点钱再回家娶妻生子。
树林到了适婚年龄。同村几位同龄人,只有他单身,有的比他小的小伙子结婚生子,没结婚的同龄人,也找了女朋友。
母亲对这个“垫底”儿子婚姻大事,不仅在心里着急,经常在哥嫂们面前唠叨,让他们想想办法,帮树林介绍女朋友。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腊月。树林把几家商场需要的货,备足。
腊月二十三,他坐上开往省城的火车。南方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二十四下午,树林回到阔别将近一年的小山村。
从镇上下车,树林背一个包,拎一大包。包里除自己换洗衣服,还有帝都糕点和特产。
他三步并做两步赶往小山村。树林在小山村住了二十五、六年。以前离开,从未有过像此时对小山村、对家人有归心似箭的感觉。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在大城市生活了快一年,看见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喧闹,还是无比思念自己清静的小山村和朴实的兄弟。
村子不大,十几户人家,家家门前晾晒洗净的衣服、床单。好似招旗迎接远方的游子回家。
侄儿侄女们看见树林,都争先恐后的去迎接他们的小叔,半大的孩子,好几个,大的牵着小的,一年不见又长高了,个个仰着红扑扑的小脸,“小叔好,小叔好”。
回到家,母亲没在家,问侄儿,奶奶上哪儿?奶奶在菜地干活,大侄儿向菜地跑去,告诉奶奶,小叔回来了。
树林把包里糕点分给几个孩子。孩子们心满意足抱着糕点各自回家。
晚上,兄弟几个,先去祭祖,平时话不多的树林,在帝都遇见的新鲜事儿,跟哥哥嫂嫂们聊天。
没出过远门的哥嫂们,通过树林的讲述,知道大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他们也向往去帝都做生意。
兄弟几个正聊天。给树林介绍女朋友的媒人,大嫂家亲威,家在镇上,树林从车站出来,媒人眼尖,看见他。晚上媒人过来约树林,明天去相亲
“大林,你家老小回家了”?有人喊大哥。
“回来了,回来了”。
母亲和哥哥们招呼媒人,树林同意第二天早上去镇上相亲。
女孩是隔壁镇上的人,树林听大嫂讲,女孩长的漂亮,会干家务和农活,比树林小三岁,美中不足,女孩没读书,不识字。
听到这儿,对爱情充满希望的树林,顿时像漏气的汽球。偃旗息鼓。但又碍于大嫂情面,不能不去。
第二天上午,树林穿扮一新去镇上相亲。
在车站亲戚家,女孩已先一步到了,女孩,高高的个子,披肩发,皮肤白净,见到树林,有点拘谨,脸上露出绯红。
树林用眼晴余光望了一眼女孩,随即主动和大嫂家亲戚聊天,聊熟悉的人和事,聊外面做生意行情。
见面之后,树林要去办年货,离开了媒人家。
回家后,母亲和哥嫂问树林,“女孩怎样”?
“女孩长相还好,没读书,不行”树林闷闷不乐地说。
“将就一点,你也老大不小了”,母亲说。
“将来,你在外挣钱,老婆在家插田种地、带好孩子就行,没文化只要能吃苦,小家也会幸福”。大嫂劝树林。
树林跟哥哥嫂嫂们对自己未来想法不一样。他想找个有点文化妻子,以后自己做生意,能够帮帮他。对未来妻子的最低的要求读几年书,认识一些字。
媒人来问树林对女孩怎样时,恰巧树林不在家,母亲和大嫂回复媒人,让老小考虑考虑,腊月里,让哥嫂们劝劝树林,他对女孩没读书,不同意。
“像他这样大龄男孩,难找这么漂亮又能干的女孩,女孩同意与树林谈恋爱,农村人,只要能吃苦,能干农活和家务,读不读书没区别”媒人嘴里抹油般说起女孩的好。
这个春节,自从树林父亲去世之后,物质条件过的最好的春节,他还给侄儿侄女们每个人包一个大大的红包。
这个春节,是树林精神最烦恼的日子,对于个人事,母亲和哥嫂们态度一致,接受现在媒人介绍的女孩,错过这个女孩,不一定能找到这么能干的女孩。
树林坚持自己的主张,他相信自己在帝都能闯出一片天地,男人有事业,不会找不到妻子。
正月初二,哥哥嫂嫂们带孩子回娘家,姐姐一家人还未回来。
母亲和树林俩个人吃完早饭,无所事事,母子俩聊天,母亲又唠叨起树林的婚姻大事。
树林在大城市生活工作一年,开阔了自己眼界,不是一年前,母亲心中乖巧听话的小儿子,他有自己的主见。
他不想听母亲唠叨,背上包,装上几件生活必需品。不走镇上坐车,遇见大嫂家亲戚,车站边媒人,见面尴尬。
他从村庄后面,爬过一座山,到隔壁镇坐车去帝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