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养育小孩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这几年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养小孩,什么时候改变都不晚,他一天一天长大,有很长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学习怎样陪他长大。任何人只要专注于一个领域,10000个小时可以成为专家,每天8小时需要3年半。所以,不用担心时间问题,想改变,从现在开始学习。
前几天,比小宝小一岁左右的侄女到家里玩,我们都很开心小宝有玩伴了,没想到他们两个性格一个火一个冰,根本就玩不到一起,原因之一就是侄女爱哭,刚开始听到她那样哭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赶紧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原来他们在抢玩具,以为小宝欺负了妹妹,纷纷要求小宝要让小妹,实际上是小妹习惯通过哭闹来取得东西,反观小宝,基本不争,抢也温柔到不像在抢。
那几天一直在反省是不是限制小宝太多了,导致他失去了活力,思来想去,好像真的没限制他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其实他这个年龄一下还真想不出什么原则性的东西,比如不能打人、吃饭要在凳子上吃)基本都会配合他折腾,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放养的调皮捣蛋的小鬼了,可他偏偏长成一个傻白甜。后来想想,可能不是我限制小宝太多,而是侄女不被理解,一些想法在体验过程中被限制或制止,于是哭闹成了解决问题的一切办法,小哭解决不了就用大哭,哭多了大人觉得她就是爱哭,只是要求她不准哭(而没有理解她为什么哭,也没有告诉她想哭了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小孩只能不断加大声音来引起大人的注意,恶性循环,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那怎么办?
给他自由。
小孩想要的自由是什么?
关于自由的问题在语文课中已经被各种文体讲得很透彻,而小孩想要的自由是什么,也没有很系统地描述,回想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最大的自由就是大人理解小孩的想法,知道小孩成长的规律并给予帮助和鼓励,这才是小孩最期盼的自由。
生活中发现大家知道的理论都很多,但实际处理问题的时候又是由着性子来,希望有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简单方法。
但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方法。实践过程中会发现,任何对小孩的改变,都要从自己的改变开始,只要想去改变,方法是有的。
举个婴幼版的例子:
小孩突然爱砸东西,昂贵的小汽车、碗筷、衣服……扔到地上、砸向电视、抛向天空、砸向爸爸妈妈,如果你不了解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那么你的处理很可能是:“宝宝,不准乱扔东西”、“你看那么贵的汽车都砸坏了”,“电视砸坏了”,“砸痛妈妈了”,接着开始贴标签:“你怎么那么暴力”、“你不乖了”、“我生气了”,甚至开始打小孩,用各种语言或行动惩罚他。
OMG,人家只是好奇。
“东西扔出去会到天上去吗?会一直在空中吗?为什么会掉到地上?掉到地上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响声?”你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因为你是大人,所以可以随便给他贴标签或惩罚他。
当你理解了小孩,就成功了第一步了,接下来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处理(不一定很正确,可根据自己的学识自行修正让它更合理),不同的处理结果是很不一样的。比如空间敏感期小宝经常进行抛物运动,你可以制止他指责他。也可以跟他讲了什么是物、什么是空间,物体在空间的运动规律等等。
但如果你这样跟他说跟他玩,你的宝宝肯定很开心的:
“宝宝,你想知道这个汽车扔出去会怎么样是不是(说出他的想法)?这个你很喜欢的小汽车砸到地上已经坏了(说明后果),下次你想试试东西扔出去之后会怎么样可以扔这个球、这个布娃娃、这个积木,扔向哪里呢?扔空地上可以吗?嗯,沙发上也可以扔,床上也能扔,哇好多东西可以扔哦(提出建议,并跟孩子一起体验)。哇,球扔到地上会弹起来呢,试试扔到床上会怎么样(鼓励他描述出当时的感受)”。户外活动的时候鼓励他扔石头、泥土、树枝等各种东西,当把石头扔到水里发出叮咚的声音的时候,他的笑声是那么开怀,可以从他脸上的每个细胞感受到他的开心,小孩的快乐是那么简单。
再举个栗子:
同样是砸小汽车,但这次他可不是因为空间敏感期,他是生气了,他想玩游戏你却不给他玩,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手里正好有小汽车,他希望通过扔小汽车你能理解他的想法。
小宝因为发脾气摔东西,你可以骂他,以更大的脾气来压制他的脾气。但是,你也可以说“宝宝,妈妈看出你很想玩手机(说出他的感受),但是刚才你已经玩了15分钟,眼睛很想休息一下了(说明原因),我们明天再一起玩好吗(给予希望)。真希望15分钟过得慢点(共情),让我们一起玩点别的东西试一下会不会没那么难受好吗(引导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用了第一种方法,恭喜你,未来的日子,很可能就是两个人不断较量脾气的日子。
而如果你能管理好自己的脾气,稍微学习一些方法去处理它,对你对他都将受益终身。
小孩的自由,是你了解他,知道他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告诉他底线,给予他支持,让他完成体验和思考,从而获得成长。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