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的一位专业课老师常在课堂上对我们说:“差不多就行了。”
起因是他教授的是一门设计软件的课程,他说某些细节上不需要那么细致和精准,故而经常说出这6个字。
久而久之,班上的同学便常用这句话来调侃这位老师,而这句话也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毕业以后,我在无形中把“差不多就行了”具象化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总会下意识觉得:凡事不必太认真,差不多就行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做事越来越马虎,也越来越粗心,我不再是从前那个被大家公认“细心”的人。
直到我开始写作,我才发现有些事“差不多”是不行的。
比如,当我认真写文时,和马虎写文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认真写文时,我能感受到写作的心流,能真正疗愈内心,也能写出我想要的内容,更能打动读者。
可一旦马虎写作,不仅文笔很浅薄,内容浮于表面,而且没有丝毫情感,根本打动不了读者。
认真写文时,我的文章能得到编辑的赏识和认可,甚至录用;可马虎写作时,得到的都是编辑的拒稿。
其实,做一件事,认真还是马虎,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扪心自问,如果连自己都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劳动成果,别人又怎么会尊重和认可你呢!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你对它认真一分,你便收获它一分;你对它认真十分,你便收获它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