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围绕表格梳理课文、借助表格讲故事展开,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有以下收获与反思:

        一、教学亮点:表格工具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1. 化抽象为具象,契合认知特点

        用表格梳理“小猴子的行动路线(玉米地→桃树→瓜地)”“所见物品(玉米、桃子、西瓜)”“动作(掰、摘、扔)”及“结果(丢三落四)”,将课文脉络转化为可视化信息,符合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80%学生能通过表格快速复述关键情节。

2. 搭建表达支架,降低讲故事难度

        以表格为框架,引导学生用“小猴子先到____,看见____,就____(动作),然后又到____”的句式串联内容,帮助其克服“无话可说”的障碍。课堂练习中,多数学生能借助表格完整讲述故事,部分学生还加入了“小猴子后悔挠头”等表情描写,体现了语言创造力。

        二、教学不足:互动深度与个体关注的欠缺

1. 表格使用缺乏分层引导

        少数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填写“动作词”时出现混淆(如“摘玉米”“掰桃子”),因课前未预设差异化表格(如提供动作词选项),导致这部分学生需教师逐一个别指导,影响课堂节奏。

2. 故事讲述的情感渗透不足

        教学重点聚焦“情节复述”,但对“小猴子为什么丢东西”的情感逻辑引导较少。当学生提到“小猴子太贪心”时,未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如模仿小猴子看见西瓜时的心理活动)深化理解,错失了德育渗透的契机。

        三、改进方向:工具优化与分层教学

1. 表格设计再细化:分层任务单助力差异学习

1)基础层:提供带图片提示的表格(如玉米、桃子插图对应动作词),帮助学困生定位信息;

2)提升层:空白表格+问题引导(“小猴子每次扔掉东西时心里怎么想?”),鼓励优等生拓展想象。

2. 融入情境体验,强化情感共鸣

        下次教学可增加“小猴子心情贴纸”环节:让学生用贴纸(开心、后悔等表情)标注表格中各情节的情绪,再结合贴纸讲述故事,既巩固内容,又引导思考“做事要专一”的道理。

四、总结:工具为媒,让语言与思维同频生长

        本次教学中,表格作为“思维脚手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梳理与表达能力,但需注意工具使用的灵活性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未来应更注重“表格梳理—语言输出—情感感悟”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故事讲述中既掌握方法,又收获成长启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
    张荣_阅读 164评论 0 0
  •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
    Pooh_37b2阅读 387评论 0 3
  •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
    小光5106阅读 276评论 0 0
  • 教学目标: 1.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须一心一意。 2.认识生字:猴、块、非、扛、棵、桃、扔...
    姬琼阅读 3,412评论 0 0
  • 课堂主问题: 1.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里,看到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2. 小猴子下山,为什么两手空空地回...
    鹅卵石的记忆阅读 2,831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