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缩在病床上的老吕,穿着宽大的病号服,稀疏的头发,瘦弱的背影,令人痛心。深夜,年轻的老吕悄悄起床,最后一次深情地注视着睡在旁边小床上陪护他的妻子和女儿。
《我不是药神》,几百人的巨幕厅,座无虚席。旁边的姑娘几度哽咽、抽泣。人生,至少有两件事情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力的,生与死。
01
四年前,陪同亲戚去长海医院看病。过程很顺利,因为认识医院里的关键人物,哪怕他们只是打麻将时偶然认识的,也比两眼一抹黑强多了,否则,看个病都不知道要等上猴年马月。
走进医院,遇到刚出院的病人和家属,表情各不相同,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哭哭啼啼,那个蹲在花坛边失声痛哭的大男人,让人不忍直视。
排在前面的那位病人,是位三十岁上下的女同志,穿着体面,气质优雅,举止大方。因为看的是泌尿科,而且又是异性,所以在陪同排队的过程中零交流。她对医生说:“这导尿管戴了一年多了……。”平静的话语让我猝不及防,手机差点掉地上。
就在那家医院,坐电梯的时候,碰到一位脑袋上顶着一个巨大肿瘤的中年男人。很难想象得出他的日常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坐在医院旁边的小店里喝杯茶的功夫,飘进耳朵里的是有关化疗与放疗的讨论,从他们的口音和堆在地上的那些行李箱可以推测他们都是从外地辗转而来的病人。
医院里的地下车库真大,回程的时候差点找不到车,还好车钥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大的停车场,挨挨挤挤的小汽车,大医院里的热闹程度堪比菜市场,问病求医的人真是数不胜数。停车费特别贵,看个病的时间停个车就要90块大洋,医药费、诊疗费可想而知。
02
疾病不长眼睛,下手的时候不分性别和年龄。12年的时候,接待过北京来的一家人。生病的是位小姑娘,上四年级,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除了脸色苍白之外,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她的母亲是医学硕士,父亲是医学博士,花了很多钱,看遍北京各大医院之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上海看病。
小姑娘喜欢吃海鲜,为她订了附近最好的饭店。当天晚餐时刻,气氛凝重,虽然她的父母故作轻松,我们依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认认真真吃顿饭。看着年幼的孩子一副无知的模样,在坐的大人心情都很沉重。除了小姑娘之外,没有一个人填饱肚子的。
特需门诊的环境比普通门诊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在普通门诊根本就看不到想看的专家,医院里也是一分钱一分服务。普通门诊人满为患,医生看病时间以秒计算,在特需门诊,看在钱的面子上,医生也会耐着性子和病人唠个三五分钟的。
从血液科出来以后,小姑娘父母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希望,让人容光焕发,让生活充满流光溢彩。在金钱豹吃的午餐,几个人差点没把盘子都啃了。
六年过去了,小姑娘明年高考,希望她身体健康,考个医学院,学一身精湛的医术,和她的父母一样,治病救人,造福社会。
03
大城市的医疗条件好、医疗水平高,费用也高。看病难、看病贵是常态,看不起病的大有人在。
四月份,听一位全国知名的医学专家讲座。他宣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讲了许多扎心的事例。身患重病之后,大多数人求生的欲望变得更强烈。有的人不幸,有的人侥幸,与疾病有关,与金钱有关,与运气有关。
一位大妈来上海求医,辗转几家大医院,医生都说治疗费用要15万左右。在外地找不到救命的路,在上海找到了一线生机,却拿不出昂贵的救命钱。
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找到了该专家,给她在五万块钱以内解决了问题,不幸中的万幸,她遇到了医术精湛、富有爱心又有冒险精神的老教授。
和菜市场买菜一样,高低贵贱各不同,看病也要货比三家。没钱的病人,等死是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04
《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冒着牢狱之灾,为国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代购印度格列宁,以500元的亏本价格出售。这一善举得到广大患者及其家人的强烈拥护。
在抓捕程勇的现场,身患白血病的上海老阿姨拉着警察曹斌哭诉:“正版进口药4万一瓶,我吃了三年,房子没了,家也跨了。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死,我不想死,想活着,行吗!”
因病致穷,因为无钱医治而失去宝贵生命的情况并不少见。
程勇被宣判后,在押解的路上,乌泱乌泱的,一大片戴着口罩的白血病患者为他送行。
05
过去,因为医疗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等原因,生病的人悄无声息。
最近朋友圈里有好几起水滴筹活动,其中一位十岁多的孩子,患的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花了30多万,现在正在做干细胞移植,还需要花费几十万元。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疾病面前,拼尽全力,依然无可奈何,最终不得不求助网络捐助,把生的希望交给陌生人。
想活着,没错。生病了,能不能活,却由不得自己。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第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