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0 自我损耗、思维懒惰和延迟满足 | 《思考,快与慢》第3章

最近发现了几个奇怪的现象:

当你不太愿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说对做一件事情有抵触情绪,那么做这件事情的效果一定不会好。比如在拜访一个你非常不喜欢的客户时,即使勉强完成,也会身心俱疲,还特别容易烦躁;

朋友圈里那些被疯转的文章,多是一些很能煽动情绪、但却经不起推敲的标题党,比如“罗一笑,你慢点走”、“楼市崩溃的几大前兆”、“30岁后,你必须要有职场之外的收入”;

一些年轻貌美女大学生的“裸条借贷”事件,让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一些互联网金融工具进入大家的视野,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在不情愿时筋疲力尽?什么暗示让你转发这种事后觉得可笑的文章?又是哪一种强烈的动机,居然能让女大学生们冒着身败名裂的巨大风险,跑去用自己的裸照贷款?

1、自我损耗和巧克力

为什么我们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会显得筋疲力尽,脾气暴躁,效率也不高。我还记得自己给一个非常不喜欢的客户打电话时是什么感觉,这位客户比较刻薄冷淡,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跟她打完电话时,我觉得胸口被堵了好几分钟,气都不太能踹过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才有所理解。当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事,而这件事又面临着一个新挑战时,你就会很不情愿或者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就是“自我损耗”。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会很辛苦;志愿者在自我损耗之后,耐力测试的结果都很糟糕。所以,这种情况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的,那怎么避免?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也给出了一个好消息——自我损耗的影响能够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在焦虑时,就不自觉地狂吃巧克力,原来是为了补充葡萄糖!这样看来,以后随身备一些甜食真实大大地必要。

2、思维懒惰和便宜球

有一个很简单的难题: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

10美分?也许你这么想,这不就是一个减法吗?

不过,也许你看到这一行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哪里有点不对劲了,对吗?正确答案是5美分。这不过是一个解方程组的问题,你却很容易算错,因为你并没有思考,而只是靠直觉的反应。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智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你需要的只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抵制住直觉的诱惑。下面这个数据也许会令你吃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中50%以上的学生给出了直接性的错误答案。也许这稍微可以给你一点点安慰了吧!

这其实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的,那就是碰到这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会被自己所欺骗,只有经常质疑自己的直觉,才能得出更加理性的答案。或者,你至少不会轻易转发那些朋友圈里漏洞百出,却有煽动性的文章。

3、延迟满足和棉花糖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斯坦福大学瓦特.米舍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比如棉花糖),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而在15年以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哪些忍住了诱惑的孩子通常更成功,并且他们在智力测验中也获得了更高的分。

这个实验经常被用来说明,延迟满足的能力和个人成就的关系。而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来较强的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延迟满足的能力)不仅能提升智力,还有助于提升个人对情感和欲望的控制能力。

据此,有理由相信,那些在“棉花糖实验”中吃到第二颗糖的人,长大后也更不可能用裸条这条方式去贷款——因为她们的认知能力更高、控制欲望的能力更强;她们知道,延迟自己的满足,这样的价值也更大。

——任何看似奇怪的事情,都可以有个合理的解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