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捂着被子,听着花花的《好想爱这个世界》,一遍又一遍反复循环着。心如针扎,眼泪簌簌直下,不想诉说,更不想去解释,只想静静的一个人发呆。就这样,失去知觉,慢慢睡去。不记得什么时候长大,但这样的夜晚何曾少过。
清晨,在急躁的闹钟声中醒来,一捧水洗去泪痕,用精致的妆容抹去倦怠,再给镜子中的自己一个微笑,昂首挺胸走在生活的路上。仿佛昨夜无风雨,只是在梦中。
人生何处无风雨,生活何处不风霜。越长大,这样的体会越强烈,越深刻。哭泣不能冲刷内心的忧伤,嘶吼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发泄不是治愈的良药,可能还会使事情更糟。唯有冷静下来,抚平伤口,忍痛前行,才是最好的举措。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养精蓄锐去解决事情,好好睡觉,好好吃饭,热爱生活。
小时候,不开心,可以依偎在父母身旁,大声的说出来。那时候的我们是简单的,没有一颗糖或是一袋零食解决不了的事情,那是最快乐的时光。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成了没有“烦恼”的孩子,与父母分享的都是最开心的事,努力不在父母面前面露难色,在他们面前,我们是最佳的。无论在外面受了多么大的委屈,遇到多么大的难题,在进家门的那一刻,都会把笑容调好。在父母面前,我们习惯说“没事”,因为懂得一个人难过,总比一群人难受要好,有时也在思考这是不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越长大,越喜欢沉默。夜深人静,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地板上,听着风与空气摩擦的身影,看着树木在风中摇曳,内心大声的呼唤着“还有什么?尽管来。”经历一次,会觉得生活不易,当经历很多次后,才明白这才是生活,来人间历练,不尝烟火,也许是种遗憾。在磨砺中,弱者可能会选择妥协,强者可能会更强,苦尽甘来,何尝不是一种重生。
偶尔,我们也会期待有人为我们疗伤,朋友亦或是恋人,但你会发觉,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太多会把他们吓跑。因为谁的生活都不容易,他们也在期待着有人为他们疗伤,大家都是成年人,何苦互相折磨。那就记住一句话“把期待留给自己,而不是留给别人”。受伤了,你可以躲在角落里疗伤,但不要一蹶不振,站起来,抬起头,你会拥抱更多的光。成长的路上,你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对自己负责。摔倒了,从原地爬起来;失败了,调适之后,继续前进。努力不一定会立竿见影,但是至少是治愈伤痛最好的良药。此后的某一天,回首起当时令你觉得痛彻心扉的往事,你会觉得一切云淡风轻,不值一提,若再遇到,已掀不起半点风浪,坚不可摧。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那样“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从假装坚强到真的坚强,我们的心灵不断被洗礼,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世界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没办法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何不尝试改变心态,让自己世界相处起来更加和谐。
成长的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你要懂得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生活,所谓的“完美”,就是虽知道生活不易,但仍然会去拥抱它,享受它。杨绛先生的经历真正诠释了这句话,仨个人,就剩下一个人,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悲痛,但在悲痛中,她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续写着他们仨的生活。今天,当我们看到她笔下的一部部巨作时,他们仿佛就在你的生活中,一切都还在。闭上眼睛,你还能看到,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在讨论《围城》中的某个细节,钱媛则在一旁认真的倾听着。
曾几何时,与一老友探讨《我们仨》一书,老友说“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的确,他们的爱情是精神与精神的契合,是现在人所追求的最好的状态。但是可曾想过这也是人生不完美下最完美的结局,在杨绛看来,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面对困苦,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就是爱情最好的状态。看透、看淡、看轻,方能云淡风轻,领会幸福的真谛。
杨绛先生说过“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接受人生中的不美好,珍惜所拥有,常怀感恩心。迷茫的时候,努力学习,走好选择的路,寻找真实的自己,保持初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归来仍风度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