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买、买、买、买……”的节奏,给自己找个买的理由。打折了买、换季了买、约会买、参加聚会买、开心奖励自己买、不开心慰劳自己买、喜新厌旧了买……随便一个理由都会想要买买买,不管是否真的缺乏,心理总觉得自己有缺乏感,更好,更适合,更多,多即好……
顺着这个购物逻辑,复盘最近一次购物经历。上周日送儿子去上英语课,因为疫情管控,家长不可以走进学校,只能在校外等。想起两个小时能干嘛呀,换季了,平时上班没有时间逛街,刚好趁这个时间去逛街买衣服,可以试,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哈。来到一家服装店,刚好在做清仓处理,价格随便给,衣服看着也还不错,比较符合小清新的感觉。进店把能喜欢的衣服都试了一遍,裤子也试了一遍,都是小码,而且都能穿。穿着裤型也挺不错,每件衣服能穿,又休闲舒服。关键是都是小码,能穿小码耶✌极强的心理满足感,她们让我觉得我是苗条的。因此衬衣、风衣、裤子、半身裙、打底衫……全都试了一遍,试过的基本都还喜欢。加上老板一直强调价格全是以前的一半,成本价甩货,比淘宝货好,经济实惠。不断暗示,买到就赚到了一样,这么便宜,又能穿,还都适合,闭着眼睛买就是……
哎…当时真的很兴奋,沉浸在自嗨中,完全是非理性的,觉得反正要穿的,价格确实不贵,多买几件也好,平时难得有时间逛街。裤子三4条、裙子1条、衬衣2件,打底衫4交,风衣1件,针织衫1件……买回来那一瞬间也真的开心。
买了一堆新衣服,每天都可以变着不同装扮去公司啦,想着还是挺开心的。新衣服的新鲜感并未能持续带来新的心情。没过两天就发现,新衣服没有提升美感,也没有得到赞许,也没有了兴奋感,又回归到原来的状态,每天打开衣柜还是纠结穿什么,怎么搭配好看。终结问题是:买的时候都是单品,不是配套,现在发现单品与衣柜搭配不出想要的效果……哎,从买回家时有一丝丝后悔,当时为啥买这么多。此刻更加觉得自己太冲动了,当前利用价值的,也不能持续提供愉悦感,终究就是一种浪费。
深刻意识到了,冲动是魔鬼,消费得理性。意识到了问题就要在未来的消费支出时做出对应的改进策略。首先铭记消费准则:理性消费、控制欲望,延迟满足。
策略1:设定购买阈值
策略2:做消费支出预判:是必须性消费支出还是非必须性消费支出?
策略3:除了必须品的消费外,在欲望购买清单罗列后,多问自己几个购买的原因,回答充分完毕再决定。
衡量用途:为什么想买?买了用途是什么?没有其他可以代替?
衡量重要程度:是高价值高成本?还是高价值低成本?或者属于低价值高成本?低价值低成本?
衡量购买时机:现在有用?还是未来也许有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做好家庭理财的基础。运用断舍离思维,追求极简,追求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