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非常的怀疑我所受的“善”的教育。苏格拉底“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其圆越大越知圆外洞天广阔;可见识越多,越知世上的恶远超想象;见识究竟不是知识,不能带给人求索真理的愉悦,知晓、防范骗术和人祸除了让我们警惕和惶惶外还有什么?还有的是对恶的震惊、愤懑、恐惧、默然、屈从。
我们常被捏起下巴灌鸡汤,从人民日报夜读到朋友圈转来的各式营销号推文;我们的师长从小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好人有好报、人在做天在看;可实际上呢,我们长大后发现,爱哭爱闹的孩子常有奶嘬,做恶仗势的家伙吃香喝辣,连碰瓷都能成本低廉一本万利;我们再回头看,与人为善者常不被人善待,好人总是合该吃苦受累,人做了什么天也依旧毫无目的随便霹雷。
人生如此短暂,被教育的“良心”既然无法帮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所谓的“始终”究竟是被幻梦给予的蜃楼,还是生来死去的赤裸?看着好人好事的宣传教育,鲜红色剪纸画边上写的是“英勇救人,壮烈牺牲”,怕不怕?
有比死亡更可畏的么?我认为没有,我认为所有歌颂舍生取义的都他娘的是放狗屁,就像所有歌颂劳动光荣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道理。一个生命体,如果不惧怕死亡,那它从存在的意义上就不再属于一个生命体,而是在否定自己的存在、进行着自我崩解。
那么我们的古人云的是错的么?傻不傻,这么大人了还分对错。追求生命凭什么错?而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又凭什么错,重要的从来都只是一个内心独立的人的选择。义士们、烈士们不是在从容赴死,没有人可以从容赴死,他们是选择了自己生命的实现方式,除了他们自己,谁都没有资格评判,生命本就该去敬畏,而一个生命所做的选择,就是这世上最大的事情。我们可以懦弱、可以无耻、可以卑鄙,但是如果你不能由此而为自己带来价值,让自己认同自己,清清楚楚切切实实地明白,这些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穷尽一生也愿得到的,那你所拥有的生命,就太可惜了。
所以,善,这个大多数人的向往,正因它这样宝贵,才这样被人珍惜、嫉恨、鄙弃。它不被所有人认同,却可以给所有人感动。
知不可为而为之,无问西东。我们不缺鸡汤,缺的是就算饮下孟婆汤也无怨无悔的笃定和勇气。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个人感觉镜头和时间线的切换还是有点问题,零碎,零碎到就算最终拼凑起来也还是没能给人(我)以预想中的震撼。但是它很好,至少在我看来很好,它不避也不闪,很勇敢,这使得它所展现出来的主题更加有力。另外其实还是希望能看到再完整些的版本。观影时听到后面小屁孩“垃圾”“不想看了”的诸如此类的抱怨,撇开礼貌问题不论,其实还是有点羡慕这帮脑子有恙、家中无教的“孩子们”,至少人家单纯不酸不做作嘛。
不少人觉得这部片子不好,但是一个作品,我认为是为了受众而创造的,它可以野心大、可以失控、可以东一下西一下,如果这些就是你愿意得到的,那你已经得到了,就这样,你花钱或者没花钱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就是烂片。可我们的脑子,就真的因为五感的工作而被这样轻易地允许休假了么?一个作品是一个互动,是作者和受众的互动,最终呈现出来的不是作者想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我观念的再加工的产物。我所理解的好的作品,首先就一定要让我思考、多多思考、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体会。那种大呼过瘾拍手称快隔天就忘的,叫娱乐产品。指望旷世之作呈到面前,直观映入毫不思考,汲取养料顿悟人生?好吧,我好像了解了一点为什么鸡汤可以这么流行了。电影终究也只是表现形式,怎样思考怎样得到是观众自己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还是文字好点,感觉对上了,小学生的作文我也能看到不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