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兼爱解析

兼爱,是墨学核心思想之一。无论是否读 过墨学,大多数人在谈到墨学时,首先能想 到的就是:墨家兼爱,并且兼爱无等差。但是,如果我要问一下,什么是兼爱?想必能 回答上来的人就很少了。

那么,什么是兼 爱?在墨学文本里,有如下论述: 1,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学认为:乱的根源是因为人人自爱,而不相爱。比如说,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做儿女的不爱父母,做哥哥的不爱弟弟,做弟弟的不爱哥哥。因为不爱,就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亏害对方。如果父母兄弟,都能像爱 自己一样爱对方,就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亏害对方,相反,还会因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对方而给予对方利益。所以,墨学讲,因为彼此相爱,就会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所以,父慈,子孝(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兄友,弟悌(哥哥爱弟弟,弟弟 爱哥哥),就是兼爱。

为什么说父慈子孝, 兄友弟悌就是兼爱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原文: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

若使天 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兼者,圣王之道也。故君子 审兼而务行。故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兼爱》

如兼爱所论述: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爱人若爱其身。这些论述都存在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人都是爱自己的。所以,父母像爱自己一样爱儿女,我们称为慈,慈即兼爱。儿女像爱自己一样爱父母,我们称为孝,孝也是兼爱。由此可见,在墨学思想里,慈,孝,友,悌,就是兼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不但是兼爱,而且是兼 相爱。所以,孟子批墨,兼爱无父,就没有任何道理了。因为儿女爱父母,就是孝。前面讲过,孝在墨学思想里即兼爱。所以兼爱,儿女必定爱父母。儿女不爱父母就不是兼爱。

2,兼爱不仅是指情感上的爱,同时也是法则。情感上的爱,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说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夫妻相爱,兄弟相爱。爱,是情感,我们有爱的情感,所以我们会去爱,爱自己,爱别人,我们也需要被 爱,并且能感知爱的存在。

正如荀子所说: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情感是人性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惠施与庄子辩论,既然是人,又怎么会没情感呢?正因为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当我们谈到兼爱时,本能的会认为,兼爱是情感。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爱人若爱其身,不都是在说爱这一情感么?即使父慈子孝不也是在说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么?这些不都是在 说情感上的爱么?的确,这些都是在说爱,都是情感上的爱。 但是,兼爱并不仅仅指情感上的爱,而且还是法则规则。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 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 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法仪篇》

墨学认为:人,应当按照天的规则行事,相爱相利。相爱相利,即天的规则。相爱相利是兼爱的另一个说法。天必欲,即墨学所讲的天志。天志,在墨学里即法则:天志者,义之法。天 志者,义之经。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天志》 所以, 墨学讲,兼爱是取法于天,取法于圣王。由此可见,兼爱,在墨学思想里,不但包括情感上的爱,同时也是法则。墨学兼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融合。

3,兼爱的第三个论述。 仁,体爱 也。 体,分于兼也。这两条,出自 《墨子,经上》也很好的诠释了兼爱。所谓体,即部分。兼,即整体。仁,是部分的爱,是兼爱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人爱天 下人,是仁爱,即部分的爱。天下人爱天下人,是兼爱。天下人爱天下人,必然包括,每个个人爱天下人。所以,仁虽然是部分的 爱,仁同时也是兼爱。(参考前面慈孝即兼爱)所以墨学讲,一爱像若,兼爱相若。

接下来说说,兼爱如何施行。在面对兼爱 如何施行的问题时,部分墨学研究者,会认为墨学兼爱 陈义太高,是理想主义。下面我依据墨学文本简单讲讲兼爱如何施行。

有余力者疾以助人,有余财者勉以分人,有良道者劝以教人。《尚贤》

相同意思的文本在墨学其 他篇章里,不断出现。为什么呢?因为这就 是落实兼爱的三个方式。我在谈到兼爱如何落实或如何施行时,一直讲,做个志愿者就是有余力助人,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就是 有余财分人。老师教育学生,就是有良道教人。如此看来,兼爱这样的施行,没有什么难度。在《兼爱》里,论述兼士,兼君,也不出这三个方式: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 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 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 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 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 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兼爱)

衣食医养葬教,不正是有余力相助,有余 财相分,有良道相教的方式么?不正是对兼 爱的施行么?对于个人而言,墨学认为,求为义,非义也(大取)。即强迫人必须兼爱他人是不义的。但对于国家,对于执政者来说,则必 须顺天之意,以兼为政,担负国民的衣食住行医养葬等等民生需要。尊天,敬鬼,利人,是执政者的基本责任。

有人会质疑,人能像爱自己父母一样爱 别人的父母么?能不能,一方面兼爱取决于 有没有能力:有余。如果自顾不暇,肯定不能嘛。什么叫有余?为什么要有余? 《经》损而不害,说在余。当我们兼爱时,会损失力,财物,而损失这些的前提是,不会伤害到本身。比如,一个人明明手无缚鸡之力,看到 大街上有人抢劫,冲上去开打。结果被人 暴揍。诚然这种精神值得嘉许,但非力所能及。损而害,无益于人。不如打电话报 警。所以《经说》补充道:饱者去余,适足 不害。 另一方面兼爱取决于个人是否愿意。墨子说,举泰山过河是不能,孟子说举秋毫要说 也不能,就没人信了,那不是不能,是不 为。所以,如果有能力又自愿兼爱,能视人之亲若其亲,自然能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 别人的父母。反之,如果没有能力,或者不 愿意像爱自己的父母爱别人的父母,也就做不到兼爱了。也就是说,落实兼爱,有 两个前提,一是有能力,二是自愿。当然, 还有一个底线:不能坑害人。比如,张三抢了李四的财产给王五,这就不是兼爱了。

兼爱的对象包括哪些呢?在谈到兼爱 时,很多人会说,墨家兼爱,自苦为极,利天下而为之,只知道利他,不懂得爱己。其实,这也是对墨学兼爱的误解。

"爱人不外爱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 己,伦列之爱人也。《大取》

视人之亲若其亲,视人之身若其身。”爱己,爱亲,爱他 人,才是兼爱的对象,缺一不谓兼。所以把 兼爱理解成只是利他,而没有爱己,并不符合墨学兼爱的思想。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爱人若爱其身,都是建立在首先爱己的前 提上,没有了爱己的基础,就没有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没有了爱人若爱己。想一想,连自己都不爱,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当然 就不爱他人了。爱人如己,又怎么可能呢?这就不是兼爱,而是兼不爱。

为彼者,由为己也。《兼爱》

墨子说,人是爱利他人,而能得到他人爱利呢,还是坑害 他人,而能得到他人爱利呢?这个问题,只要具有基本常识,就可以做出合理判断,当然是爱利他人,而能得到他人爱利。有谁会被别人坑害后,还爱利坑害他的人呢?所以说兼爱是 基本的人之常情。

诚如前文所说,兼爱不仅 是情感上的爱,更是法则。依据兼爱的法 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兼爱交利随处可见。交易是兼爱的基本方式之一。任何建立 在自由平等自愿基础上的交易都是对墨学兼 爱无等差法则的践行。比如说,一个人买票乘车,从北京到上海,这就是兼爱法则下的交相利。对于乘客来说,乘车远行,比他走 路去要省时省力,所以,乘客买票乘车远行,对乘客来说就是利。而客运公司,卖票 载客,也是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不就是兼爱 的交相利么?

关于等差。 兼爱无等差,不见于墨学文本。最早可见于墨者夷之与孟子辩论: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 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 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 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孟子.腾文公 上》

墨者夷之与孟子的辩论,根本点在,墨学兼 爱讲视人如己。即,爱别人时能给予别人什 么程度的爱。而孟子认为,人在面对人与己时,必然有选择。至于什么样的选择,孟子没说。换句话说,孟子认为人不可能视人如己。但是,孟子也说, 志士不忘在沟壑,也说杀身送死,求仁求义。为了别人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不要,这是不是视人如己呢?不但是爱人若己,已经是爱别人超过爱自己了。

孟子说,看到孩子要掉井里,人都会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比如说别人的孩子要掉井里就不担心?那幼吾幼及人之幼是怎样的爱别人孩子的程度呢?难道是说,看到别人孩子要掉井里,心里担心一下完了?所谓的恻隐之心的仁,就是如此么?所以,孟子说,你能像爱自己哥哥的孩子一样爱邻居家的孩子么?只要试想一下:哥哥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在一起,都要掉井里,孟子会怎么办?如果孟子把两个孩子都抱离井边,送到安全的地方,这不正是爱人若己,有余力疾以助人的兼爱么? 所以,孟子说爱有等差,人不可能像爱自己哥哥的孩子一样爱邻居的孩子,不但证明儒家仁爱思想爱人的程度比不过墨家兼爱的爱人如己,更是有所取和恻隐之心之间的自相矛盾。如果爱有等差是合理的,那么依据这个逻辑,儿女爱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也必然是有等差的,但是果真如此么?一个人爱自己的父亲超过爱自己的母亲,这种厚此薄彼的爱,对于母亲来说,就是不孝。所以,儒家一方面鼓吹爱有等差,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爱无等差: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所以墨子说,言而非兼,择即取兼,此言行拂也。一方面认为爱无等差不合理而批判,一方面事父事母又爱同(无等差),这是言行相悖。

爱无等差,但施爱有差别。墨学并不否认 施爱有差别: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 为长厚不为幼薄。亲厚厚,亲薄薄,亲至薄不至。义厚亲,不称行而顾行。《大取》

墨家兼爱的差别仅仅是依据个人能力大小而爱利他人的差别。至于孟子说的有选择。显然墨家并不反对有选择。所以,有学者曾对兼爱思想批判时说,假设饥荒,只有一碗饭,给自己的父亲吃,还是给路人吃?如果了解了墨学兼爱思想,爱无等差,施由亲始,先近后远,有余财则勉以分人的道理,把饭分给路人一些就是兼爱。如果不分,就不是兼爱。所以用这样一个假设,并不能证明兼爱思想是错的,相反,证明的是对兼爱思想的理解完全错误。

关于于墨家批判儒家爱有等差的思想,最早见于墨学《耕柱》篇里: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我,无杀我以利。”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说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口也,杀常之身者也。”子墨子曰:“子之言恶利也?若无所利而不言,是荡口也。”

由墨子和巫马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爱有等差的结果最终结果是,杀人利己。爱有等差,杀人利己,最终导致儒家讲的亲亲有杀。也就是说,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兄弟墙阋,都是爱有等差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个亲亲有杀的杀,很多人不理解。儒家亲亲为大,怎么会亲亲相杀呢?所以,杀,被转音改义的训诂为等差。杀,是亏害的意思。亲亲有杀,正是因为主张爱有等差的必然结果。父母子女兄弟,在儒家思想中是完全等级不同的。父在一家之中,有着绝对的权力。子女要无条件顺从,所以儒家鼓吹孝,无违也。即使父有过,三谏而不听,也要号泣而随之。而夫妻之间,也是夫为妻纲,妻要无条件顺从夫。无违宫事,不违夫命。 (礼记)这些无条件的要求顺从,实际上就是对家人的杀,即亏害。儒家将建立在等差基础上的这种亏害合理化,所以才有了亲亲之杀。连亲亲都有杀,对非亲非故的人,当然就更是杀人利己了。比如,在儒家典集,《论语》和《孟子》中的父亲偷羊,儿子隐匿,和瞽叟杀人,舜窃负而逃,并欣然忘天下,都是儒家爱有等差,杀人利己最好的证据。而墨子对爱有等差,杀人利己思想的批判,从正反两方面都证明,爱有等差是不合理的。

再来看看等差的另一个含义:故先王案为 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 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富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 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等差,并非指差别,而是指等级差别。所以儒家的爱有等差,实质上是指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层层推恩的差别。比如在先秦的记载中: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相同的记载也存在于韩非子:季孙相鲁,子路为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餐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餐之,为爱之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竟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在刘向的《说苑》中也有记载:子路为蒲令,备水灾,与民春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予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复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而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子曰:"尔以民为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汝以私馈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己则可矣,否则尔之受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臣术)同时郦道元也有记载: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邱宰,修沟读,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水经注)

依据多方记载,不难发现,儒家的仁爱有等差,正是在划分了人的等级差别后,由上到下给人以不同的爱的推恩,而不是像墨学讲的,人人平等,爱人量力而行存在差别的意思。这就是爱有等差和兼爱无等差的区别。所以,孟子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王道仁政,是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之心和爱有等差基础上,是异想天开。统治者凭啥对人不忍?真能对人不忍?就算能不忍,爱有等差,统治者爱自己的儿子都嫡庶不同,到了和自己毫无血亲关系的广大民众那,爱能剩下多少?恐怕不但不爱,还要杀民利己。所以爱有等差的推恩是完全反人性的。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丈夫对自己的妻子都是推恩,不正好说明在家庭之中,丈夫高等,妻子低等么?如果平等,就是夫妻相爱,父子相爱的兼爱了。

网络上流传一段民国轶事:胡适偶然谈起墨学,黄侃立即骂道:“今之讲墨学者,皆混账忘八。”胡默然无语。过了一会儿,黄侃又说:“就是胡适之尊翁,亦是混账忘八。”胡适大怒,谓其辱及先人。黄侃大笑说:“且息怒,吾试君耳!吾闻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今君有父,何是以言墨学?余非詈君,聊试之耳。”举座哗然欢笑。更搞笑的在后面,胡适说,你妈婢(典出战国策)。黄侃大怒。胡适说,且慢。我听说你是孝子,原来不希望别人把你妈看的如此下等啊,还是希望别人能视你之亲若其亲啊。这次笑的更欢啦。孟子说,孝亲之至,莫如得天下养。如果爱有等差,都把你妈看做婢,也养着。你也不乐意。因为至于犬马,皆有养啊。所以当然要讲兼爱无等差啦。此可见,兼爱无等差才是符合人性的。

慈善文化是兼爱思想的一个方面,慈善文化特别强调非强制性的原则,你不能强制我。我有权不做慈善,你不能因为我不做慈善对我进行谴责和处罚。另外,我做不做慈善跟我是不是一个好人没关系,你不能拿道德来要求我做公益,你也不能用道德来谴责我不做公益。

这种非强制自愿原则,是墨学所倡导的。求为义,非为义也。(大取)非强制自愿原则,是自由主义的体现。对于慈善公益来说,这个原则是刚性的。慈善公益本来就是兼爱思想的一部分。至于政府所必须要承担的社会福利,在墨家看来,那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是慈善分配。没有民众纳税就没有政府,就没有执政者。政府靠民众的税收维持,所以政府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对弱势群体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就像儿女养父母是责任和义务不是慈善一样(儒家百善孝为先,难道儿女爱父母是慈善公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是慈善。

有种观点认为,墨家兼爱,反对亲疏远近,儒家仁爱由近到远。这样的观点是毫无依据,不符合儒墨两家文本的。如前所述,儒家仁爱有等差是由高对低,由上对下的施与推恩。所以,爱人由近到远,实际是墨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这一点,在墨家有文本证明,在儒家则完全没有。比如,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墨学,修身)这是墨学中强调爱人要由亲到疏,由近到远的论述。再比如,在儒家孟子里就有墨者夷之说过,爱无等差,施由亲始。这同样是由亲到疏的过程。再比如,在墨经中: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远近,先后是必然之理。那么儒学呢?虽然孔子说仁者爱人,也讲泛爱众。但是这是在划分等级之后,由上到下的施与。所以儒家一直讲仁政王道,惠民。孟子虽然也讲过亲亲敬长,达之天下,也讲过老吾老及人之老的话,但是也仅仅是由上到下的施与推恩。墨家讲,视人之亲若视其亲,在逻辑上,就已然包含着由亲到疏的过程。而儒家孟子讲的不论是及还是达之,都是由上到下的推恩。孟子讲,推恩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正是由于儒家爱有等级差别,才会有爱妻子是推恩这样的论述。于此,我们倒是可以思考一下,妻,有没有资格推恩到夫?儒家仁爱等差思想,把女人的仁爱给排除了。而儒家的及和达之,显然是因为他人更低等,不在妻子之上。所以,真正讲爱人由近到远,爱人如己的是墨家,而不是由上到下,推恩施与的儒家。所以说,儒家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然后不断地去拓展,把这个同心圆不断地扩展,这样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除去推己及人之说是儒家的,其他都是包装墨家的。同心圆理论,实际上也是墨家的。墨经讲,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同长,是对墨家兼爱无等差的最好解读。人人平等,以己为圆心,爱周围的一切人。一中同长的半径类比无等差之爱。爱父母为孝,爱兄弟为友悌,爱子女为慈,爱他人为义。己为圆心,其他人在我的圆弧上,同时我又在其他人的圆弧上,这就是兼爱,兼相爱。

在对墨家兼爱思想的传播中,经常会受到这样一种观点的质疑:爱无等差,儿子怎么可能和父亲平等呢?只有儿女孝顺父母,难道能让父母孝顺女儿么?这样的问题,暴露的是对常识的缺乏。什么是孝?孝就是儿女爱父母,父母爱儿女称为慈,这是基本常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父母孝顺儿女的说法。只要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就只能用慈来定义。说什么让父母孝顺儿女,这是名实不分,混淆概念。墨子讲,父子相爱,则慈孝(兼爱)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爱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爱与被爱的对象。

关于兼爱,墨子有个非常严密的逻辑论证。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智,则可尽、不可尽,未可智。人之盈之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爱也,悖。人若不盈无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有穷无难。(墨经)墨子的兼爱有尽爱天下,周爱天下的主张。质疑者认为,天下无穷,人无穷,怎么可能尽爱天下呢?墨子说,如果天下无穷,人不能盈满天下,那么人就有数量限度,如果人能盈满天下,那么就不存在无穷,所以尽爱无穷,周爱天下,是可以做到的。墨家兼爱,不仅有周爱天下,尽爱天下的主张,更有爱众世的主张。因为有爱众世的主张,也就不难理解墨学的节用思想了。世界上的资源有限,我们要生存,后世子孙也要生存。所以,墨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54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96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02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8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9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85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07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45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9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12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4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41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72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6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4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58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