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刚结束一堂第三法的沟通课。我P.E.T.读书会的作业,用在了工作上,正好。
其实,人生在世,需求冲突的时刻每天都会有。如果好好觉察,会知道是内在固有的模式在演变出不同的外显(麻烦)而已。
昨夜书友分享了个家庭会议界定需求,倾听孩子需求的部分,就深深感慨第三法如此不易但有效有力量。我就对自己说,我明天也要带着觉察留意。这不,就有了一堂这样的课。
第三法:原指,找到你不会输我不会输,我们都能赢的办法。在教室里,你还能明显感受到它的内涵还包括“一种师生都能感到高自尊的沟通过程”。
上图显然未完待续。
成果更多在于虔诚,开放,和集体的那种“我也是重要的一份子”的感觉。
我们完成了第三法的几个步骤。
准备工作:
选择大家充裕的时间和平静的时机开展;
解释第三法中没有人会输。
1界定了问题和背后的需求。孩子有时候说不清,但是我猜测了他们的几个最大需求,得到核实后写上。
2花时间全班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具体的行动。
3我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想出几个解决方案,如我这次用第三法开会这样。
同时我想得到信任,爱护。我问他们,我做什么可以得到来自于你们这一方的信任,爱护?学生给了我一条路:讲道理(我理解为有依据,有理由,并举例和他们证实),做对班级有益的事。(举例核实,也希望他们理解我做过的事情的出发点和分类)
说明各自都为自己的需求负责,提出自己的主张,是责任,如果不发言,就等于放弃一部分自由。那只能等老师采取她认为有利的行动了。
4评估行动方案
人各不同,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她,各自做自己能做到的。我表达我的支持的点。比如我同意试卷订正你们订正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又当完成家庭作业又当完成复习整理,一举两得。
5选择双赢方案
我表态我能做到“讲道理有依据”,商议合作,做对班级有益的事。比如哪些情况。 再正式接受个别人实在满足不了期待,我放弃,以确保不影响给大家上课的心情和精力。(对某些人生气时,势必会干扰到所有人的注意力)
6执行,闭环看效果,再循环。
第三法可以让人的感受和需求有个出口。然而在众多人的群体里,问题只会减少,与变化,不会消失。
对于我来说,我能找到和分享除了发脾气以外的理念,就是我独特的价值。
如果说我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和周围的孩子和读者一起经验问题,更像实话吧。
附表第三法,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