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睡前的洗漱,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是打心眼里乐意而积极地去做的,只不过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去。
每每快到睡觉的点,我以前也免不了催促,唠叨,甚至有时连孩子他爸一起批评进去,弄得他们爷倆都对我有了意见,不理解我干嘛总是扫他们的兴?
而我自己又很是委屈: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孩子有个规律的作息,为了让他休息的时间充足些,多长些个子,长高点么?
所以有段时间,一到睡前洗漱时,家里就分成对立的两个阵营,而我是孤立无援的那一方。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我不想把埋怨、唠叨这样的形象植入到孩子的心里。
因此我不再唠叨,不再催促,他们爷俩玩时便让他们玩,亲子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是一剂营养针,不是么?
我静静地把自己收拾好,先上床看书或写点东西。
结果事实证明没有我的唠叨和催促,他俩自己也能看时间行事,不会晚得离谱。
其实就是“等一会儿”的时间,原本我总是很紧张那“一会儿”会是至少半小时,会是一种敷衍。
今天晚上他爹不在家,小朋友在我洗漱时还在搭他的磁性积木,我就叫了他一句:“宝宝,我们该洗漱啦。”他头也不抬的答到:“好的,等一会儿。”
又是这句,今天就他一人在玩,他能拿捏好那“一会儿”的时间么?我本想再催促一遍,命令他立刻过来洗漱,但转念一想:为什么要打破好不容易初见成效的“修炼成果”呢?那就让他等一会儿吧。
他要等一会儿,那我要做的也是要再等一会儿,是必须耐心而不知结果会如何的等待。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我在心里默数着他的“那一会”,感觉很漫长,满心都是想再催一次他的冲动。
令人惊喜的是,这次他在没超过五分钟的时间里,自己过来了,真的只是一会儿,不是长长的“一会儿”。我满脸微笑着及时肯定了他:“哇,你的一会儿果真只是一会儿噢,妈妈还以为会要很久呢。”我实话实说,他听着两眼满含笑意,为自己得到了表扬而高兴。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再犯唠叨病。原来“等一会儿”里不仅仅只是等待,那里面还含有满满的信任!
等一会儿,哪怕那一会儿会有些“漫长”,只要孩子知道自己去按照安排和要求去做,我们都要给予他们很大的肯定和鼓励,因为积极的暗示会有助于他们慢慢的做到等一会儿就是“一会儿”。
等一会儿,你也许会在等待中倍感煎熬,可是你也会在等待后收获满足和爱,就那一会儿,何不多点耐心,少些怀疑,沉住气,给孩子们多些时间和空间呢?
爸爸妈妈们,等一会儿吧,你等到的不但是节省的时间,还有宽容和自己修炼的升级。与孩子共成长的意思是我们也需要再成长,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