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
昨天,说过了读自己散文《快节奏》上半部分的一点感悟,感悟的是一段真实的人生过程的经历体验。老人在他们愈发年老之时,会显出无能为力状态。他们有着自己的希望,不仅希望享受他们从国家那里得到的相应的物质保障,同时还希望得到尽可能好的精神安慰,比如来自子女的或者身边亲人的关心和爱护。
今天再读《快节奏》下半部分内容,自然也有感悟。感悟于亲情、友情以及相惜之情的拥有,这种拥有值得珍惜。亲情是关于女儿的,友情是关于同事的……回头看总是一段直得怀念的本真经历。
同家人在一起,得到的是亲情的快乐和幸福。关于女儿的教育,比如期望她好好学习、继承传统美德、多些兴趣等等,这种在我能够赋予父爱之时,都该通过具体行动的关爱去给予;我相信彼此美好情感是相互赋予的,对于亲情关联的女儿,父亲则不该吝色自我情感,在她小时候用全部温情去呵护和关爱,待到她长大了之后,受到中华民族美德熏陶成长起来的她,也定会加倍来爱自己的父母。
和同事在一起,得到的是一段段友情的快乐和幸福。彼此随意往来,可以在一起吃喝沉醉,可以推心置腹地进行心灵沟通,也可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探讨……彼此相处之时,除了友情关联以外,并无任何利益纠葛,而一旦需要,还可以互相帮衬。平时,我不常陪伴在伯父母身边,一旦老人们有事情,他们都会及时地出现在老人身边应急,直到我赶来……他们总在让我随时感动。
与相惜灵魂的感应,得到的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幸福。当彼此因为懂得而感应通畅之时,可以享受到那种默契的快乐幸福;当彼此误解而不断重复方向的迷失之时,可以去承受那种彷徨的苦涩幸福;当被任性情绪冲击的时候,可以得到的是自我理性调整过后的一种无可言喻的包容幸福……
我以为,这就是笑对人生的本真态度。这两天都是读《快节奏》的感悟,以后还会有读之前的其他诗文的本真感悟。我永远希望带着感悟之后的饱满精神,去向今后的我的人生未知的远方。
附:散文《快节奏》下部分
快节奏
散文/原创
梁驰
在忙着伯父、伯母这边事情的同时,还须惦记着女儿的第二次业余围棋等级测试。本该陪着姑娘去比赛场所的,或者说起码开车送她们娘俩去比赛场所,也算心里落忍着点儿,但周六必须雷打不动地回到伯父母身边,不得已,只好让娘俩乘公交车去了。好在女儿还挺争气,测试结果拿下了有中国围棋协会王汝南主席签名的业余10级的《中国围棋协会等级证书》。她妈妈即时通过微信把照片发过来。看见女儿再次经历考验后得到证书的那个严肃样子,脑子里立即闪过平时和她在一起下棋的“电影”,骤然觉得女儿逐渐在光阴催促下长大起来,她开心地走在快速成长的大道上。
周六的晚上,处理好伯父母那边的事情,便回到与他们住对门的自己家。像中午一样,晚饭也是自我解决的。到是简单,还是中午那个放在炉灶上的剩下的小锅涮肉,点着火,撕几片白菜叶、抓一把羊肉片丢进锅里,开锅就可以吃了。吃完,便想起同一小区挨着楼住着的同学,请他如果没事就过来聊天。没想到他真来了,却很匆忙,说待不了一会,因为他的女儿、女婿带着周岁的他的外孙女开车回这边,他要到门口去接。临出门便又说:等安顿下来,不管多晚,再过来……我送走同学,也便不着急了,重新沏茶,净心地把周五写了大半的散文《读文思考》继续写下去。午夜十点多钟,微信发出咚的一声响,刷开一看,同学在微信里问:睡了吗?我回没有。不一会同学就匆匆地来了。我要重沏一壶新茶来同喝,同学一摆手:“不用了!在家已经喝了个水饱。只是烦女儿、女婿总是招外孙女哭,所以跑过来了。”呵呵,原来是这样子!于是,我们开始聊天。我回答同学关心我的近况问题,说正在写《读文思考》,最后在读两位美国学者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书时,有着深度的思考:他们把国家成败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制度,尤其归咎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一一这就是这本书的观点;而我对国家的成败的观点则不是这样,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规定和选择的,所以,决定国家成败在于人性和社会持性的交集共性一一思维意识和创造性行为的水平高低。……我们俩还关心共同兴趣的话题一一股票投资。我报告,2018年股市开门红和持续开门红,短短的半个月,又有了3.7%的收益,虽然没有追平上证大盘指数,但也是有成绩的;关键不在于赢盈利多少,而在于找到了该买的股票以及在观察大盘情况下,在什么点位买,又在什么点位卖。同学建议我,不妨认购新股,从2017初已经改了规定,可以持股申购了。呵呵,我从来没有打新的想法,因为资金门槛过高的原因,现在改了规矩居然无知!信息就是财富!我当即告诉同学,可以尝试打新。在愉快的聊天里,时间又不知不觉地流逝了,很快就到午夜十一点钟,同学站起来,拿了大衣就告辞了,我当然知道是他外孙女牵着他的心儿,他所说的“烦”是一种幸福的借口。从匆忙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同学身上,我也看到了他生活中的快节奏。
今天,把在两天休息日里发生的事情记录了下来。这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种积累,是飞快光阴用文字和墨迹的方式做沉淀的积累。新一周又从今天开始了,有三样强力支撑,无意中,思维意识和创造性行为的轮子,又驶入了快车道。(完)
(本文选自我的《印迹集》2019年6月12日随笔编辑;本部分的《快节奏》于2018年1月24日发布于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