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圣-张衡传

          -PIXIU小品文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人属于罕见的通才。一个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名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和建筑师,通晓数学、天文、物理、生物、地质、建筑、光学、解剖学等,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张衡,他完全可以和达·芬奇相媲美。

  “什么?张衡不是一个天文学家吗,怎么能算通才?”

  其实,张衡不仅是天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画家,在天文、数学、地理、地震、机械制造、文学、绘画等方面无所不精,属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交相专政的年代。他一生经历了6位皇帝的更替,23岁在地方任职,38岁任朝廷的太史令,专门负责国家的天文与历法工作。他研究过天象,发明过地动仪,计算出圆周率=3.146,给皇帝做过顾问,还是一位写赋高手和知名画家,58岁被贬河北。61岁申请告老还乡,朝廷不但不批准,反而又把他从地方调回京师,升为尚书(相当于宰相),62岁病逝于洛阳。他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这就是张衡的人生经历与全才表现。

  下面,让我们踏着历史的尘烟一起回到东汉,看看张衡是如何在宦海风云中坚守高洁之志,操持有节,进退有度、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为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

  (一)高才少年(23岁之前)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宦官之家。祖父张堪,人称“圣童”,曾把家传的财物数百万让给了侄子。他为官清廉,先后担任过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有民谣传颂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他当初奉光武帝刘秀之命伐蜀,胜利后,对敌方堆积如山的珍宝秋毫不动,一一造册上报朝廷,令朝野上下惊叹。从蜀地调离时,只带了一卷被囊,坐的是一辆折断车辕的马车。可惜,张堪病故后,家境开始败落,后辈过着清贫生活。

  张衡从小博览群书,敏而好学,“耻一物之不知,有事之无范”,有一种东西不知道就认为是耻辱,对任何事物都爱抛根问底,尤喜观察星空。

      盛夏的夜晚,邻居们已经睡了觉,他还坐在院子里数星星。一会儿说:“奶奶,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不会被大风刮下来?”一会儿又喊道:“妈妈,看那些星星都在动,但它们不是在乱动,很有规律。我还画了一张图,快来看呀。”过了一会儿,他又问:“爸爸,您说星星为什么不是乱动的呢?”

  16岁那年,张衡决定外出求学,先是来到了三辅地区(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地区,相当于今天陕西中部),饱览了骊山风光后,写下人生中的第一篇赋文《温泉赋》。

  18岁时,来到京城洛阳,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学习非常刻苦,“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很快便熟五经,通六艺,写出《七辩》《定情赋》等文章,才学超过了许多人。虽才高于世,但他很谦虚低调,无骄尚之情,也不喜欢与那些庸俗之人交往。能和张衡做朋友的,都是一些志向高洁的人。

  就是在这里,张衡结织了4位青年好友,后来他们都成了影响后世的名人:马融(比张衡小1岁,后来成为著名的经学家、儒学大师)、王符(政论家、进步思想家,东汉三贤之一)、窦章(官至大鸿胪)、崔瑗(文学家、书法家、学者)。在4位友人中,崔瑗对张衡的影响最大,二人交情很深,经常一起探讨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惺惺相惜,无话不谈。崔瑗可以说是鼓励张衡走上天文学之路的知音。

   在太学期间,张衡的名声就传了出去。家乡人推举他为孝廉,被张衡婉言谢绝。三公府署连续征召他,他也没去就职。

  为什么?因为张衡从来不在乎爵位和名利,最重要的是他看清了时局,觉得没有遇到明主。

  借此机会,让我们说说当时的朝政情况。自从刘秀结束王莽篡位长达19年的纷争混战局面,打下东汉江山以来,经明帝和章帝两代皇帝的努力,国家迎来了“章明之治”。张衡就出生在汉章帝时代。章帝去世后,和帝刘肇(东汉第4位皇帝)继位,他当时只有10岁,由窦太后临朝主政,从此东汉王朝开启了任用外戚的先河。当时,国家的形势相对安定,窦氏外族的地位步步上升,王侯以下的人都骄奢起来。

  看到这一社会形势,张衡很心痛,觉得国家表面十分太平,其实已埋下了外戚专权的祸根。于是,他决心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一篇《二京赋》来委婉地劝谏皇帝。这就是《二京赋》的创作初衷以及张衡眼下还不想从政做官的原因。

  那么,张衡已饱学五车,又心怀报国理想,难道要让一腔热血白白浪费吗?

      非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他在等待适合的时机。

  (二)南阳主簿(23-34岁)

  公元100年(和帝永元12年),张衡欣然接受了南阳太守鲍德的邀请,出任南阳郡主簿(相当于郡秘书)。这一年,他23岁。

  南阳是张衡的家乡,也是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成立后就把南阳定为洛阳的陪都,人称“帝乡”,地位非常重要。张衡很欣赏鲍德的为人,觉得遇到了知己,所以不再拒绝出仕。

  他协助太守从政共8年,直到鲍德调到京城。在此期间,南阳恢复了废弃多年的学校,重建立了礼乐,起用有才能的人,鼓励农业生产,民风大为改观。河南地区曾多次出现荒灾,但只有南阳一地年年丰收,故而老百姓没有不佩服鲍德的,赞他为“神父”。

  正在二人密切配合,干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的时候,国家朝政发生了巨变。

      公元105年(和帝元兴元年)12月,正值隆冬时节,汉和帝突然驾崩,殇帝刘隆登基,成为东汉第5位皇帝。刘隆是一个婴儿,出生刚满百天就被抱上了皇帝宝座,由邓太后主政,她的哥哥邓骘辅政。就这样,新的外戚邓氏家族取代窦氏掌控了朝政。

  令人想不到的是,殇帝还不满1岁,夭亡,因而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且寿命最短的一位皇帝。

  紧接着,邓太后与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又把13岁的刘祜扶持上位,是为汉安帝(东汉第6位皇帝),大权仍把持在邓氏家族手里。这就是张衡在南阳期间朝廷发生的变化。

  107年,张衡在10年前就构思的谏政作品《二京赋》正式出炉,马上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文章一方面颂扬了东汉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又运用文学手法剖析社会,假托“冯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的对话,讽刺和警告统治者不要过份享乐骄奢,结怨于民,要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危险。

  在文章里,冯虚公子夸耀说:“长安一带物产富饶,地势险要,得之者强,据之者久。我们汉朝的天下,犹如长长的河流滔滔不绝,很难枯竭;又如根深叶茂的大树,生生不息,不会腐烂。所以纵情享受这一国运盛世理所当然,功业也会更盛。

  听了冯虚公子的夸耀,安处先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秦始皇穷奢极欲,修阿房,筑甘泉,耗尽天下人力,最终导致百姓造反。纵然东有函谷关,南有倚岩崖、临绝涧的武关,强秦还是灭亡了。保持皇位靠的是险要的关隘吗?不是,是民心。假如民心不原谅你,有险要的地方又有什么用呢?冯虚公子,我想说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仇恨就像坚厚的冰一样,它是从薄霜一点一点开始的;民心向背,如八尺高的大树一样,也是从嫩芽开始的啊!”

  冯虚公子听了警告,如梦初醒,承认自己原来的想法太卑劣短视。这就是张衡委婉告诫皇帝的方法和良苦用心。

  《二京赋》一经面世,风靡天下,时人争相传抄,张衡年仅30岁便成了闻名天下的辞赋家。后来的历史证明,张衡的判断应验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摧毁了国家的执政基础,正是统治者长期骄奢、失恤于民的结果。

  第2年(108年),南阳太守鮑德因政绩突出,被上调京城,出任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长,为九卿之一)。张衡呢?马上辞了职,不再做官,准备回家读书。这一年,他31岁。

  在居家3年期间,他终日专心于天文、阴阳、历算研究,博览群书,不舍昼夜;常常沉浸在扬雄的《太玄经》中,写下《太玄经注解》,绘制了《太玄图》。此外,还写出《同声歌》《扇赋》《绶笥铭》《南都赋》等文章,赞美家乡的《南都赋》尤为知名。

  邓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听说了张衡的才学,多次召他去朝廷做官,张衡都没有答应。史学家刘珍也邀请他到东观(皇家图书馆)参与修史,张衡同样谢绝了。

  为什么?因为他年少时就在史书里看到,《后汉书》的作者班固曾应召做了外戚大将军窦宪的幕僚,后来窦氏戚族被除,班固也无辜入狱,最后忧愁而死。这就是张衡拒绝邓骘召请的原因,他担心将来外戚一旦垮台,自己会受到牵累。

  张衡的好友马融也收到了邓骘的召请,起初没答应,后来才应召,结果因讽刺朝政而得罪了邓太后,招来灾祸。这是后话。后面,我们会一边讲述张衡的人生经历,一边穿插介绍张衡好友的情况,借以说明张衡从青年时代起就不是一个死学硬钻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眼界开阔,思想深邃,善于审时度势知进退、很有智慧和韬略的人。

  (三)初任太史令(34-49岁)

  公元111年,已经继位5年的汉安帝,成长为一个18岁的青年。这一年,他亲自派出公家车马,征召34岁的张衡到朝廷,拜为郎中。张衡做了皇帝的高级侍从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

  3年后,张衡再受提拔,升为侍郎(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的副职)。第4年(115年)成为太史令,专门负责国家的天文和历法工作。这一年,他38岁。

  也就是说,张衡自从34岁入京以来,4年连升3级,成为皇帝宠爱的重臣。在太史令的职位上,他一干就是8年,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顺心顺意、成就斐然的一段时光。

  在这8年时间里,他为国家制定了《黄帝飞鸟历》,写下名垂后世的天文学巨著《灵宪》、伟大的数学专著《算罔论》,推算出圆周率=3.146,还发明创造了浑天仪、记里鼓车、独飞木雕、指南车、土圭等。

  浑天仪是一种演示天体运行规律和星辰分布的太空模型。在这个模型上,标有北极、南极、赤道、黄道、南北回归线、子午圈等,与现代天文学几乎没有区别。

  为了让仪器能自动运转,张衡还制作了一个漏水装置,利用水力原理推动浑天仪自动运转,仪器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一致,与实际天象运行吻合。这样,坐在室内就可以观察到天体的运动,还有日月星辰、白天黑夜、二十四节气的运转规律。为此,他还写下说明书《浑天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以便让人们知道它的运行原理和实用价值。这一年,张衡40岁。

  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有盖天说和浑天说两种: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地如一个棋盘,天像一只碗扣在地上;而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像蛋壳,地像蛋黄,天包着地。张衡认为后者是正确的,浑天仪就是用来证明和演示浑天说理论的。

  公元121年,把持朝政15年的邓太后去世,汉安帝28岁亲自主政,他利用宦官力量一举剪除了邓氏外戚。就在这一年,张衡由太史令转任为公车司马令,负责南阙门(司马门)的警卫、接待及管理工作。

  马融也被召回朝廷,重新起用。此前,他曾因为写了《广成颂》讽刺朝政,得罪了邓太后,受罚呆在东观10年不能升迁。后来,马融借侄子去世之机,申请辞职回家。邓太后听说后大怒,认为他想跑到地方做官,于是处罚再次加码,下令禁止马融终生为官。这次,邓太后去世,马融才得以翻身。

  公元124年(安帝延光4年),安帝带着朝臣、嫔妃和仪仗队伍从洛阳出发,到泰山封禅。封禅车队一路浩浩荡荡,绵延不绝。

     在队伍的最前端,走着一辆小车。车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间有一面大鼓,鼓旁站着两个小木人,手握鼓槌,车子每行进1里,木人就自动打鼓一次。下层呢?挂着一口钟,钟旁也有两个木人,车子每行10里,木人就敲钟一次。这个装置就是张衡发明的记里鼓车,也就是现代里程表的最早雏形。直到1700多年后,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才发明了现代里程表。

  在记里鼓车的旁边,还跟着另外一个特殊的小车。车上站着一个木人,无论车队走到哪里,木人的手臂都一直指向正南方,这就是张衡发明的指南车。

  这些伟大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为前人所未有。在封禅期间,张衡还发挥文采,献上《东巡诰》《舞赋》《羽猎赋》。马融献了一篇《东巡赋》,安帝看后惊其才,拜为郎中。

  125年3月15日,天空出现日蚀,人们都说这是不祥之兆。紧接着的4月,安帝在南巡途中病死,年仅32岁离开尘世。就这样,这位13岁登基,受邓太后摄政长达15年,自己刚刚独立主政4年,曾经给了张衡无限关爱与器重的小皇帝英年早逝,从此东汉朝政又一次掀起波澜。

  当年5月,阎太后在她的哥哥阎显的支持下,迎立安帝的儿子刘懿登基,是为汉少帝。不想少帝做了206天皇帝,驾崩。

      皇位宝座再次出现空缺,怎么办?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又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

  11月,宦官们联合诛灭了阎氏家族,拥立10岁的刘保为汉顺帝。梁商的女儿当选为皇后,新一代外戚登上政治舞台。孙程等19名宦官全部被封侯,而新的外戚梁商、梁冀相继成为大将军。就这样,朝政由过去的外戚控制变成了宦官和外戚共同专政的局面。

  汉顺帝是东汉的第8位皇帝,也是张衡经历的第6位皇帝。他继位后,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史,张衡的工作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不好。这是后话,我们先按下不表。

  那么,新上来的皇帝还会像当年的安帝一样,宠爱和器重张衡吗?会的,因为张衡是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人才。

  (四)再任太史令(49-59岁)

  汉顺帝继位第2年(126年),张衡被重新调回太史令的职位,之后一干就是6年。也就是说,加上在安帝治下的8年,他累计在太史令职位上呆了14年,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得到任何升迁。

  不久,朝中传来纷言纷语。有人说:“张衡不会来事,在学问上白白研究了那么多年,对国家贡献那么大,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个平调?”还有人当面讥讽他说:“您是举世公认的如大鹏鸟一样的人才,按理说应该当一个宰相。可您怎么就突然甘于收敛翅膀,飞回原来栖息的地方呢?听我一句劝,不如放低身段,去讨好那些权贵,说一些好话,您也就不至于困在原地,踏步不前了。”

  为此,张衡特意写了一篇《应间》,来回答世人的疑问,表达自己的心志。他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君子不会担忧自己的地位不尊贵,而是担忧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以俸禄不多为耻辱,而以智慧不广为耻辱。其实,地位不分尊贵,一个人有没有德行才是根本。如果德不配位,职位再高也会被人唾弃。假如我真的卑躬屈膝,为了谋求升迁而投机专营,那样我的地位虽然提高了,却也败坏了德行,多么得不偿失啊!”

  历史是最好的标尺,如今时间过了几千年,当初那些趋炎附势、作威作福的人都成了被后人嘲笑唾骂的对象,而张衡因为务实正直,脚踏实地,成了名垂千古的伟人。这就是历史给正直与奸滑之人定下的结论。

  顺帝对张衡很尊重和信任,经常向他询问政事。宦官们生怕张衡说坏话,总是紧紧守在旁边。有一次,10多岁的顺帝问:“你说谁是老百姓最痛恨的人?”那些宦官们狠狠地瞪着张衡,连眼睛也不眨。张衡顿时觉得犹如寒冰刺骨,只能说些言不由衷、玄而又玄的话,唐筛过去。

  虽然大环境不好,但并不影响张衡的发明创造热情。公元132年,他又做出一项开天辟地的贡献,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准确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张衡所处的汉代,地震比较频繁。在公元89-140年的50多年间,中原地区共发生地震33次。其中119年发生的2次大震,波及范围达10多个县,造成大批房屋倒塌,江河泛滥,牧畜伤亡。皇帝以为得罪了上天,因而不断增加人民赋税,进行大规模祈祷。

  为了打破迷信,张衡加紧了对地震的研究。经过多年试验,于132年制造出地动仪,并配有《候风地动仪图注》。这一年,他54岁。

      地动仪的外观像一个圆形大酒坛,直径近1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铜柱子,外围有八根细的铜杆子,四周有八条龙,对应着八个方位。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丸,下面蹲着一只抬着头、张开嘴的蛤蟆。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机就会张开嘴,让小丸掉下,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当”的一声,向人们报告地震,以便官府做救助和善后工作。

  地动仪发明第2年(133年),洛阳发生地震,张衡的仪器准确测到了。此后4年里,洛阳地区又有3次地震,同样没有一次测算失误。

  不久,张衡转任为侍中。这个职位很尊贵,等于做了皇帝的高级顾问,终日陪伴在左右,所以和皇帝很亲近。

  这一年,汉顺帝已经15岁,到了懂事的年纪。张衡认为尽早提醒皇帝的时候到了,要让他知道宦官专权的危害,设法去摆脱那些阴险狡诈的宦官。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挥笔疾书,上了一道奏章:“贵宠之臣(指宦官),罪行昭著,妄作威福,有目共睹,积恶成祸,为害黎民,四海怨怒……”他列数过去宦官为祸的例子,提醒顺帝要注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

  这次上表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让张衡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当时的朝政已经被宦官控制。他们害怕张衡,认为他是一个隐患,于是开始一起谗陷打压他,各种污蔑如潮水般涌来。

  张衡的处境越来越不容易了。58岁(135年)时,他怀着一份忧君忧国苦闷,写下《思玄赋》,表明自己“仰先哲之玄训,慕古人之贞节,尚前良之遗风,虽弥高而弗违”的高尚节操,痛恨自己生的太晚,没有赶上好时代。同时,发誓“竦余身而顺止兮,遵绳墨而不跌。”决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最后,他说了实话:“我是多么的孤单啊,孑然一人,无伴可语。我实在不想参与政事了,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桃花源,让我求得解脱,一身轻啊!”


  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只怀忧。

  愿得远度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

  松乔高跱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

  回志朅来从玄諆,获我所求夫何思!


  如果您读过《思玄赋》的全文,便会明白此文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气。此刻,张衡虽心怀天下,又有万般才华,却在黑暗的朝政面前干着急,无能为力,他是多么的苦闷、彷徨、无奈、抑郁啊!想想这和屈原当年佩幽兰、临椒丛以保持高洁之志,徘徊湘水,忧国忧民,情戚戚心恢恢仰天长叹,又有何区别?

  (五)被贬河间相(59-61岁)

  公元136年(汉顺帝永和元年),宦官们的目的终于达到,张衡被排挤出朝廷,贬到地方,做了河间相(河间王刘政的国相)。这一年,他已经59岁,年近花甲暮年却遭贬下放。

  河间王刘政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依仗着皇室宗亲的身份,在自己的封地上横行骄奢,不遵典宪,勾结地方豪杰,共同做乱。张衡到任后,不顾刘政的淫威,先是暗中访查,拿到奸党名册,然后一举收捕,严整法纪,拒绝说情,毫不客气一网打尽,令上下肃然。这就是张衡一身正气、不畏强暴的人格品质。

  在河间,张衡打击乱象,立了威,扬了名,是不是日子会过得舒心顺心呢?非也,小人们还在背后多方作怪。

  眼见朝政日坏,天下凋敝,60岁时,张衡写下《四愁诗》,表达了自己无处施展才华的郁闷,担心小人用谗的烦忧。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紧接着的第二年(138年),他慨然写下《归田赋》,之后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因为他对时政已经失去了信心,决定归隐田园,回老家安度晚年。

  就在这一年的12月13日,地动仪向西的一个龙机突然张嘴,吐出铜球,掉进了哈蟆嘴里。当时,洛阳并没感到地震迹象,于是有人怀疑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不好使了,它只能测到洛阳范围的地震,太远了就会失灵。几天后,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快马来报,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地震。从此,人们对张衡的发明大信不疑。

  随之,张衡的辞职请求被驳回。汉顺帝再次把他从地方召回京城,拜为尚书(相当于事实上的宰相),这是张衡一生中最高的职位。这一年,他61岁。

      那么,张衡重返京城,又荣升高职,是不是会大权在握,春风得意呢?

  (六)英华耀天地(61-62岁)

  在赴京途中,他路过河南汲县时,与老友崔瑗把酒重逢。此刻,崔瑗的身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汲县县令,但他却已是一位名震四方的文学家、书法家、学者。崔瑗工书,善章草,人称“草圣”,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写下的《草书势》是中国古代第一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从此,中国的书法开始脱离文字附庸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就是崔瑗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到京城后,张衡见到了好友王符的政论集《潜夫论》,知道王符隐居多年,著书颇丰,又获得“东汉三贤”之一的美誉。马融的仕途还是不顺,又因得罪了外戚梁冀,差点丢了性命,如今被流放他乡。窦章因女儿入选贵人而仕途发达。这就是4位昔日好友的近况。

  张衡回京第2年(139年),病世,享年62岁离开了尘世。

  就这样,一位少年显不凡,喜欢观天象,后来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画家,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才通才,永远离开了我们。

  一位从小刻苦钻研,不慕金钱与地位,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品高志坚、做事从容;既受到皇帝的宠爱与信任,又在宦官与外戚交相专政的混乱局势下,饱受讥讽打压排挤,晚年想隐退江湖却被再次高用的浩直之士,带着他未尽的理想以及诸多的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勇于创新,心怀天下、勤于钻研,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不畏强暴、永保正直纯良之心,一生忧国忧政、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伟大英才,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如一颗巨星,打破迷信,普及科学,照亮后世,永远闪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夜空。

      他的生前好友崔瑗悲不能禁,怀痛写下《吊张衡文》,盛赞他“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

  张衡去世后,被葬在家乡南阳郡西鄂县,被后世尊为“南阳五圣”之一。他因卓越的科学成就而被誉为“科圣”,另外4位分别是姜子牙(谋圣)、范蠡(商圣)、张仲景(医圣)、诸葛亮(智圣)。

  张衡去世当年的闰四月初八,洛阳发生地震,地动仪再次显灵,蛤蟆嘴里接到小铜球,准确测到此次地震。

  公元1109年(大观3年),张衡已经去世将近一千年后,北宋徽宗因张衡在算术上的成就追封他为西鄂伯。

  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7年,把太阳系中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又把9092号小行星以张衡的出生地命名为“南阳星”。2018年,中国发射成功的电磁监测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张衡一号”。由此,张衡和南阳的名字以“三星一山”的美誉,跃上太空,与天地长存,和日月同辉。这一荣耀在全球科学史上也属稀有。

  郭沫若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这就是张衡的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看了上面的内容,也许有人会问,“您不是说张衡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吗?我怎么没有感觉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张衡的才学与成就。相信您看过后,定会对他的身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会生出由衷的敬仰之情。

          (七)世上罕有的通才

  张衡在地震、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制造、文学、美术等方面无所不精,在世界科学史上占居着崇高的地位。主要成就如下:

   1、天文学方面

  他发明创造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演示星象运行的天文仪器。他的《灵宪》是我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巨著,他的许多发现令后人惊叹:

  第一、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表无端无穷”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

  第二、月亮不会发光,“月光生于日之所照”。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地球阻挡住太阳光的时候,就会发生月食。他在2000年前就对日食、月食的成因作出正确的解释,和近代科学丝毫不差。

  第三、提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与现代天文学测量的数值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差无几。他认为日月星辰之所以运动速度有快慢,与它们到地球的距离有关。张衡还正确解释了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春分和秋分时昼夜相等的科学原理。

  第四、他在中原地区观察到星星2500个,与今人所知2500-2600颗略近。

  2、地震学方面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他本人也成了全球公认的测震学创始人。

      138年,陇西发生地震,地动仪显示无误,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说明地动仪的灵敏度很高。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此类仪器,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

  3、机械学方面

  除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张衡还发明创造了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土圭(测日影的仪器)、瑞轮蓂荚等机械,被后人誉为“木圣”、尊为“科圣”。

  根据《太平御览》记载,张衡制作的木鸟不仅有翅膀,而且在鸟腹中有机关,能独自飞行数里。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机械飞行器,领先西方1500多年。

     更巧妙的是,他还设计了一个叫“瑞轮蓂荚”的神器。瑞轮是指月亮,蓂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草。据记载,这种神草生长在尧帝时代,从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开始,每天长出一片新叶,半个月长十五荚,从十六日之后,又一天掉一荚,到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叶子就掉完了。如果碰上这个月是少一天的小月,那么,最后一片叶子会凋零,而不是掉落。因为这种仙草有指示日期和月相的作用,所以又叫“历荚”。张衡根据这个传说制造出的“瑞轮蓂荚”,能够“随月盈虚,依历开落”,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如今的电子日历吗?

  4、地理学方面

  张衡曾根据自己对地理学的研究和考察,画过一幅《地形图》,可惜在唐代后期佚失。

  5、数学方面

  他写下数学专著《算罔论》,研究过球的外切和内接立方体积,提出圆周率为10的平方根,即π值=3.146,对后来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张衡算出的π值比《周髀算经》所记载的π=3大大进了一步。直到5-7个世纪以后,印度和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得出这个数值。

  6、文学方面

  张衡一生著有诗、赋、箴、铭、七言、应问、七辩、巡诰、悬等32篇。尤以诗赋为上,名篇有《二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四愁诗》《归田赋》等,他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他的《二京赋》被誉为“长篇之极轨”,曾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翻译出版。《归田赋》打破了汉赋大肆铺排敷陈、冗长浩大的老套体式,开辟了抒情小赋的先河,被后来的魏晋文人纷纷仿效。《四愁诗》是中国第一首文人七言诗,开辟了七言诗的先河,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与创新。

  张衡还通晓经学,曾撰有《周官训诂》,可惜失传。他活着时,本想补孔子《易》说的缺漏,但没能如愿。

  7、历史学方面

  张衡曾经上疏朝廷,请求到东观(国家图书馆)收检遗文。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所叙事情与典型不合之处,提出十几条修改意见,足见他对史学也深有研究。他认为王莽本传,只应记载篡夺皇位之事,至于编年月,记灾祥,应改称为《元后本纪》。他还提出自己所主张的汉史体例,可惜上书数次都没被采纳,令人遗憾。

  8、哲学思想方面

  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衡还是一位“反谶纬的思想家”。他崇尚自然,相信科学,极力反对迷信与当时非常时髦的“图谶之学”,属于一个旗帜鲜明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图谶之学”兴起于西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大加提倡,因为谶语中曾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这际火为主”等莫名其妙的话,似乎能证明他是应“天命”而做皇帝的,之后各种各样的谶语在东汉极度流行。著名思想家醒谭因反对谶纬,几乎被光武帝杀掉。著名思想家王充猛烈反对谶纬,但他的无神论著作《论衡》只能秘密流传。

  张衡公开反对“图谶之学”,认为它不是圣人之法,皆欺世罔俗,宜一禁绝之。在当时,是没有人敢这么做的。

  9、美术方面

  张衡还是一个画家,也是我国文人画家之祖。《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一个传说:张衡听说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兽,于是前去绘画。但怪兽怕人们画它,躲在水里不出来。张衡扔掉纸笔,怪兽就出来了,于是他悄悄地用足趾画下了怪兽的形状。这就是张衡“足趾画怪兽”的故事。虽属传说,但他在当时很有盛名,位列东汉6大画家之首,可惜作品不存。

  看过上面的内容,您还会怀疑张衡不是一个全才、通才吗?想想,在人类历史上,还有谁能够涉及如此多的学科与领域,并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

  我觉得,除了达·芬奇,迄今全球恐怕再无一人能够和他媲美匹敌。

  (八)最后的补充

  最后,让我们再说说张衡的为官之道。他的从政经历,除了长期在太史令职位上开展科学研究外,还有两次:第一次是青年时代协助太守治理南阳郡,第二次是晚年当河间相时,打击奸党,令上下肃然,表现出优秀的从政能力。

  张衡一生中还曾多次被邀做官,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为什么?

  我觉得,这与张衡的另外一个能力有关,这个能力就是:他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看清时局,审时度势知进退,这也是许多人缺少的一种韬略与智慧。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有一个特点:幼童称帝,皇帝大多数只有10多岁,甚至仅2-3岁就登基继位,因年龄太小,往往由当朝太后摄政。而这些皇太后又缺乏政治经验,就叫她的父亲或兄弟来掌权,这时外戚家族就上了位,开始主宰朝政,这就叫外戚专权。比如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10岁继位。他的生母是梁贵人,刘肇从小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等刘肇登基后,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于是倚仗亲族,窦氏外戚开始专权。

  等皇帝的年纪稍大后,就想把政权从外戚手里夺回来,依靠谁呢?只能依靠宦官。于是,皇帝又联合宦官,把外戚力量铲除。这样,宦官又开始得势️。他们一方面监视和控制着皇帝,另一方面又在外结党营私,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常常将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就叫宦官专权。比如汉和帝刘肇长大后,联合宦官一举扫灭了窦氏戚族,才得以亲自主政,但他又无法摆脱宦官势力的控制。

  等年轻的皇帝一死,又上来一个幼童做皇帝,新的皇太后开始掌权,外戚势力抬头,宦官群起反对。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就形成了宦官和外戚两大派系相互倾轧诛杀、轮流坐庄、交相控制朝政的循环局面。

      由此可见,东汉的政局很特殊,要么是外戚专权,要么是宦官专政,要么是宦官和外戚争斗不止,直到分出胜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累计时长近100年。

  张衡去世后,这种乱象并未收敛,反而加剧。144年,汉顺帝驾崩,冲帝刘炳继位,8个月后去世,年仅3岁。皇帝的宝座再次空缺,外戚和宦官势力再次交争,最后以梁冀为代表的外戚占了上风。他飞扬跋扈,说一不二,把7岁的汉质帝刘缵抱上了皇位,以此来构建巩固自己的权力体系。小皇帝年幼聪明,在2年后的一次早朝上,童言无忌的说了一句:“梁冀是跋扈将军!”由此遭来杀身之祸,年仅9岁被梁冀毒死。

  宦官李固抱着小皇帝的尸体痛哭流涕,强烈反对梁冀把14岁的刘志扶上皇位(汉桓帝),结果54岁遭梁冀诬告杀害。从此,梁氏外戚开启了连续专权长达20年的历史。直到公元59年,汉桓帝才依靠宦官单超等人诛杀了梁冀,除其党羽,宣告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时代的结束。

      这是张衡去世20年里,国家朝政发生的变化。这也是他晚年一心想尽快脱离官场,归家自保的考虑,没想到他回到京城第2年,便病逝。

  张衡一生历经了6位皇帝的更替,能够无灾无难,平安落地,实属不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张衡18岁来到洛阳时结识的4位好友的人生经历,便会领略到张衡的大智慧。

  第一位是马融(79-166年),比张衡小1岁,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学识渊博,有才华,擅辞赋,能琴能笛,后来成为著名的经学家、辞赋家、儒学大师。

  他虽然88岁高龄离世,但一生坎坷,多次受贬遭难,始终裹夹在风云变化的派系斗争浪潮中,流离颠沛,令人感叹。早年,马融因为写了一篇《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太后,被限制10年内不得升迁,后来又被禁止终生为官。直到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才召马融还朝。最严重的一次是,马融晚年又因为得罪了外戚梁冀,被免职剃发,流放至朔方郡(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自杀未遂,得以保住性命。之后,回家办学教书,门下学生过千,以高龄寿终。

  第二位是王符(约85-约163年),比张衡小7岁,甘肃人,年轻时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愤而辞官,隐居著书。他潜研时务,经常讥评时政得失,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有36篇政论名著,后来成为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和进步思想家,以《潜夫论》遗世。也就是说,王符面对复杂多变的时局,早早地退出官场,一心著书,人称陇上巨擘,又与王充、仲长统被后人并称为“东汉三贤”。

  第三位是窦章,少年好学,最早任校书郎,后来因为女儿在汉顺帝时入选掖庭贵人,让他的人生迎来转折。他先后做过羽林郎将、屯骑校尉,终至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为九卿之一,荣耀一时。可是等顺帝去世,汉冲帝一继位,由梁太后主政时,窦章不得不辞职回家,退出官场。这都是派系斗争的结果。

  第四位是崔瑗(77—142),比张衡大1岁,豪侠英俊,爱好天文、历法、数学,是张衡最好的朋友,也是鼓励张衡走上天文学之路的知音,后来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学者。

  崔瑗的一生实属不易,大起大落,几经巨变。他年少时父母双亡,到40多岁才做了郡吏,后因事入狱,这是第一次灾患。获释后,接受度辽将军邓遵的征召出仕,邓遵被诛后,崔瑗也受牵被免,这是第二次灾患。第三次灾患发生在汉少帝刘懿时期,当时阎太后称制,崔瑗接受了车骑将军阎显的征召,不想少帝在位仅206天便去世。顺帝登基,阎显被诛,崔瑗连坐遭到斥退。等到汉冲帝继位,梁太后摄政,大将军梁商征召崔瑗时,崔瑗再也不敢轻意应召了。第四次灾患是这样的,晚年,他做过汲县县令、济北王的国相,又受到弹劾,差点入狱。这件事之后不久,66岁病逝。他的一生交织于宦官与外戚专权纷争之中,几经灭顶之灾。

  与上述4位友人比起来,张衡的一生算是比较平稳的,青年时多次拒邀做官,一生中没有因为依附于哪一个派别而受到严重的政治打击,仅有58岁一次受贬。晚年,及时申请退职回乡,以自保。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张衡颇懂从政之道,不是单纯地做学问和科研,而是能够审时度势,晓天道而识时局,懂人道而知进退,识利害而权衡取舍,一生迂回于宦海波涛之中,操持有节、进退有度、没有大灾大难,这不是他富有韬略与智慧的重大表现,又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看,张衡还是一个深懂历史、擅于鉴古观今、极富战略眼光的大才。

  最后,让我们以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评价结束本文,并向这位人世间少有的通才巨星表示深深地敬意:


  三才理通,人灵多蔽。

  近推形筭,远抽深滞。

  不有玄虑,孰能昭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