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母亲茹志娟是作家,父亲王啸平是剧作家,她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很深。母女作家在中国已成为茹志娟与王安忆的代名词。王安忆说,“我从小并没有想过要当作家,也没有着意去写作,父母从来都是教导我,要好好读书、学习、升学,当一名医生,或者做一个科学工作者。这种美好期望出自父母那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搞文学艺术的,经过很多的政治风险,他们认为自然科学是一门极其崇高的职业,有一种轻轻松松、平平稳稳的安全感,所以这种观念一直影响我的思想好多年。”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幼年时,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三四岁就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古代诗词,在她幼小心灵里早已播下了文学思想的种子。他的童年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1957年父亲王啸平被打成右派,为了保护孩子稚嫩的心灵不受伤害,母亲独自承受了极大的苦痛,没有在王安怡和她的姐面前流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她的童年依然风平浪静,快乐愉快地度过,这就是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文革时,茹志鹃不得不把家里的藏书作为“四旧”扫了出来,王安忆偷偷地从中截留了好几本书,如饥似渴的刻苦攻读,从曹雪芹到巴金,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这些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开阔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唤起了她对文学的美好向往。
1970年,16岁的王安忆到安徽五河县农村插队,当上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这种生活,让她充分体验到了人间的各种疾苦与不容易,给她的人生经历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她以后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1972年,她考入徐州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开始为报刊写文章。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第一篇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7年,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老师》,1978年,她调回上海,在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当编辑,并发表短篇小说《平原上》。从这时开始,她不断伏案写作,写的很从容,很随便,很流畅,而且不断变幻着手法,时常有新的突破。她的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发表的作品有五六十万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雨沙沙沙》,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流逝》。1983年,她随同母亲应美国爱荷花国际写作中心之邀,参加该中心写作计划活动,回来后,与母亲合作写了《母女漫游美利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安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她性格内向,酷爱读书,待人热情,爱思考,想象力丰富;谈话富有哲理,实事求是,做事非常严谨。她喜欢安静地在房间里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填写自己闪亮的人生。1987年,她调任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她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压抑和苦难,又燃烧着新的希望和美好的光明,给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6年,她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并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她现在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十分正直的作家。
水寨小学 王少伟
2020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