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帕金森病这一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正悄然闯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或许你曾在街头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人的手在安静时不受控制地颤抖,走路时脚步拖沓,身体前倾,动作缓慢而僵硬。这些,都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外在表现。
帕金森病,又被称为 “震颤麻痹” ,主要 “攻击” 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大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使得多巴胺分泌大幅减少,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里,每 10 万人中就有 1700 名患者,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人数显著上升,男性的患病比例略高于女性。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多样,最易被察觉的当属静止性震颤。不少患者在发病初期,手部会出现类似 “搓丸样” 的动作,尤其是在静止状态下,抖动明显,而一旦开始主动活动,震颤反而减轻或停止。随着病情发展,肌肉强直接踵而至,患者在被动运动关节时,能明显感觉到阻力增高,如同弯曲软铅管一般,这就是所谓的 “铅管样强直”;若同时伴有静止性震颤,还会出现 “齿轮样强直”,身体变得僵硬,连一些日常简单动作,如起身、转身都变得困难重重。运动迟缓也是一大显著特征,曾经轻松完成的扣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如今变得缓慢而笨拙,写字时字体也越来越小。到了中晚期,姿势平衡障碍愈发突出,患者走路时步伐变小、速度变慢,起步艰难,一旦迈步又容易越走越快,难以止步,出现慌张步态,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
除了这些运动症状,帕金森病还伴有诸多非运动症状。约 80%-90% 的患者会出现嗅觉减退,美味佳肴摆在面前,却难以嗅到诱人香气;睡眠障碍也较为常见,夜间多梦,甚至会在梦中大声喊叫、肢体舞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便秘、多汗、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精神障碍同样困扰着患者,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疾病晚期,约 15%-30% 的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甚至发展为痴呆。
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比约 10%,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但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环境因素中,长期接触与嗜神经毒 1 - 甲基 - 4 - 苯基 1,2,3,6 - 四氢吡啶(MPTP)分子结构相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如某些杀虫剂、除草剂、鱼藤酮等,可能增加患病几率。而随着年龄增长,从 30 岁之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就开始呈现退行性变,衰老成为帕金森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面对帕金森病,许多人认为它如同 “绝症”,一旦患病,生活便陷入黑暗。但实际上,虽然目前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基础,通过补充多巴胺、调节多巴胺受体功能或抑制乙酰胆碱活性等药物,缓解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不过,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精准调整剂量与种类。当药物疗效减弱,病情进展到一定阶段,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手术治疗可作为选择,通过植入电极调节神经核团活动,改善运动症状。康复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肌肉力量训练以及言语治疗等,能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和交流功能。同时,心理治疗也至关重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心。
对于帕金森病,早期识别和干预极为关键。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疑似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等,且持续 3 个月以上,应及时前往神经内科就诊。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虽不能完全杜绝患病可能,但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帕金森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打破对它的认知迷雾,积极采取科学的治疗和管理措施,患者同样能够拥有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帕金森病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