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伟
球劲?你们都相信吗?
孙老真的没说过球劲。
读孙老的书,一定要读明白了
比如这段:
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这里说的“又”是另一层意思的意思,而且这十年的意思,是转折)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原文如此――编者)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
好多人说时间不对
其实孙老说的第一次见到程廷华,是丁亥年(应为乙亥),是1887(1875)年,当时孙老17岁(经李洪钟先生提醒,发现这个时间搞错了。这个提醒使我想起当年孙剑云先生质疑这篇文章,她说,难道你老太爷连自己学拳的时间都能记错了吗?看来说的就是这里的时间错误。我仔细查看一下纪年,应该是“乙亥”年,公历1877年才对,当年孙老先生十五岁,河北一带虚岁虚两岁。可能是不是原文是手写体,在誊清抄写时误写成了“丁亥”。或者是笔误。)
也就是说孙老当年刚学形意拳3年多
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
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
这是十年。
后来孙老又说道: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
这里的“又十余年”不是又练了十余年。这个“又”,是个助词或者是个什么词。就是说还是这个十年
意思有点像“而且”
而且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
就是说这十几年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
所以孙老觉得自己练的形意八卦合为一体
也就是说当年孙老27岁左右
好像记得是28左右吧
大概是28岁左右,辛丑年遇杨澄浦张秀林,这时候是1901年
孙老已经41岁
民国初年遇到郝为真先生,是1912年
孙老已经52岁
呵呵,在太极拳上迷惘了十年之多
十几年,碰到郝为真才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
所以这时候孙老觉得三拳是三元之理,三元即——地、天、人,
“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
就是孙老比喻三拳是天地人,形意是地,内实,八卦像天,玲珑剔透,太极像人,心中虚灵,空而不空
也就是说,
形意拳,表现出来本来的性质,就是诚中形外,实打实,如同钢球铁球
说的是形意拳基本的表现的内在与形式,所以它的三元性质属于地,实诚。
八卦拳,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
说的是八卦拳像耍狮子的绒球与铁丝盘球,围绕着中间轴心转动,周围空而有物,但又玲珑剔透,像星空围绕北斗。所以它的三元性质像天。空儿不空玲珑剔透,围绕中心万变归一。
太极拳,就像皮球,内空儿不空,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
内有心意,外壳有棚劲不丢,
但是在不棚的基础上,你使劲按,我有形外圈吃进去,吞,但是一棚,内中无形之实力,也就是无形之实圈发你。
这就是“有若无,实若虚”。
所以形意拳实中,八卦拳变中,太极拳空中,
这个中不是中间的意思,大概是指真意,是一点子之三种表现变化。
孙老在没有完全理解太极拳的时候,
还没有体会到天地人三元在拳中的道理,
是精练了太极拳之后,“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
孙老之所以出类拔萃成为一代大师,
就是他把这三种拳的形质炉火纯青的熔结为随心所欲运用。
变成“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的出神入化,
全在于心的“一点子”运用。
但要说明的是,三拳还是有各自的形式,合一是合于一身是随心所用。
三拳合一,就是指的这个,三家之理合于一理,天地人的拳理,在人也能合于一身。
即都是一气之流行
“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从别方面的解释三拳合一,解释不通的,
生搬硬套什么球劲,也是解释不了三拳合一。
孙老没遇到郝为真,已经是形意八卦大家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球劲?按照球劲的道理,孙老只要一接触太极就应该明白,但为什么困惑十几年
“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
也就是说,孙老当年还是没有认识到当中一点子
也就是这个“一点子”才是孙老的最终认识
丹田之气
我们现在的人就是太聪明了 。三体还没站好,就知道了太多的道理,以为自己都明白。
孙老说: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