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至今,不知不觉间,两年已逝。
虽然对传统行业的慢执行力早有预期,但进度仍是超出了自己定下的deadline。
从去年4月收到第一笔投资起,每月还会给野饭亲爱的投资人们群发月报,直到半年前,面对新产线的缓慢进展,颇有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之感。于是暂停月报,回到久违的简书小日记本,也趁此闲暇复盘下自己两年来的得失与对错吧。
回想起创业初衷,颇为赧颜。初到深圳,认识几位拿过红杉B轮的公司创始人之后,对其平凡的资质极为不解,渐而产生一种“我也可以”的幻觉和膨胀感,于是亲身下场尝试做那掌舵之人。直至现在才逐渐明白,一个项目从零到一,与创始人的格局并无太大关联,那是未来之事。反倒是从前忽视的一些细节,以及天时地利人和,在前期更为重要。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农业这条赛道做新品牌,说来好笑,同样归咎于过去那个自大的自己。
一直以来在互联网做产品和运营,做到运营总监以后就总是会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运营这个职业,技能点点满以后,终极追求究竟是什么?
从零操盘一个过亿量级的APP?
与资本和方向的关系更大,运营再强,只是锦上添花,很少决定生死。
一步步爬到COO?
与情商和格局关系更大,和一线的运营能力已经基本脱轨。
抑或是能够从零打造一个头部自媒体账号?
的确跟运营能力更为强关联,但却并不互为因果关系。
于是这个问题,终而有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
运营品牌。一个烙上自己深刻印记的品牌。
并且,要在最为红海的赛道,趟出一条血路。如果在万军之中仍能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方能证明这些年的运营功力终趋圆满。
而大米行业,作为仅国内就有着多达上万个品牌的终极赛道,不幸因此被选中。
野饭,就此诞生。
是的,这一切原本只是闲暇之时,一场一意孤行的自身能力校验。而自己却随着对这个领域了解的逐步深入,就此沉溺其中,成为了创业的起源。这些中二的想法无法与人言说,只能在这属于自己的一亩天地中自嘲过去。
万幸的是,决定创业放手一搏之时,还没有失去基本的理智,对赛道选择有过底线的考量:
1.赛道本身不能过大,对起步资金要求在百万量级。这是我个人能承担的损失底线。
2.项目能够低成本试错,不需要完整团队即可启动。这是需要给第一次创业留够踩雷的空间。
3.项目前期即可达到盈亏平衡,保证在不需融资的前提下也可以活下去。
4.有足够高的天花板和可复制性。
5.(非必要项)不做你死我活的领域。
看似以上条件不多,但实际上符合条件的赛道少之又少。创业前想做的项目其实有很多很多(譬如宠物墓地,日式av场景主题酒店等等…)但无一例外,都不能在低成本试错和高天花板间取得平衡。反倒是一片红海的农产品品牌,完美符合了这些条件。不过这应该也是这片红海如此之红的原因吧。
面对亲友对我转而种稻务农的诧异眼光,不知如何解释,到头来便不解释也罢。创业终归是自己的事,成王败寇罢了,只是可怜了媳妇儿生活水平从此下降了两个档次,幸好贤妻深表理解,甚至在公司无力聘请专职会计,我又不放心外包财务公司的情况下,自学了四个月考过了中级会计开始帮忙做账报税,感动得无以言表。两年来,遇到了许多贵人,兔子,云絮姐,小帅…一个个投资完就再不过问,甚至导致感觉自己是个被放养的孤儿…然而每每想起那一双双信任的眼神,就会热血上涌。感谢此生相遇,只能记在心里,努力不负所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