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下定了决心,从今天起要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有了这个决心就开始计划方方面面的事情,健身方面自然要安排了,办好了健身卡,买好了各种运动装备。提升内在方面也需要注意,一堆一堆的书往家搬,一堂一堂的课花钱买。
在办好了健身卡,拿到了很多书,成为了n家学习平台的会员后,大舒一口气。仿佛自己好像已经完成了历练,又慢慢的开始变得懒散起来。过了一段时间看,好像自己买回来的书和课都没有翻过几次,腰上的赘肉也仍然存在,搪塞教练的理由也已经编不下去了,改变又成了空中楼阁。
我们总以为做好了一切形式上的准备,好像自己就真的能够变好,殊不知这反而是一种对我们大脑的欺骗手段,我们的大脑是分不清我们是下决心做计划还是真的做到了的,在完成这一系列形式准备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乐观幻想,我们大脑的焦虑也同时得到了舒缓。
乐观幻想就不好吗?不是强调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吗?其实不是,我们需要看到乐观幻想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感知到幻想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保护自己不去和现实接触,以免幻想破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假设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那么就会去畏惧挑战,因为一旦挑战失败,你这个对于自己很厉害的幻想,就没有办法维系了。
如何在幻想和现实中找到巧妙的平衡点?陈老师本节课中提到的解决方法呢,是WOOP思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
W代表着希望。指的是我们心中具体的目标,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行动的方向。
第1个O代表的是最好的结果。它将会承载着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会为我们提供行动的张力。
第2个O代表的是行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阻碍。它将我们拉回现实,让我们正视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一个p代表的是最重要的计划。就是我们面对挑战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可以试着采用如果…就...的方式。
举个例子,假如说我想要采访到更多某一特定性质的采访对象。做一个关于他们的合辑,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他们,这是我的行动张力。
但是这个过程可能并不容易,我们要想到行动路上可能面对到的阻碍。比如说我可能找不到这类采访对象或者采访对象,并不愿意完全配合我的采访。输出的方式不知道适不适合现在的传播习惯?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练我们的,如果就计划。
如果找不到身边找不到这类的采访对象,我就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交平台去寻找譬如微博,简书,豆瓣甚至领英或者是朋友的朋友介绍。
如果采访对象不一定完全配合我的采访,那么我就可以找出他不愿意配合我的原因是我的问题还是说他本人有其他的原因可以练习和沟通,同样对我来说是一个锻炼,如果真的采访不了这位采访对象,我也可以去寻找别人完成这项采访。
如果输出的方式在试水之后被发现没有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那么我就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或者是学习其他平台的优质作品寻找突破思路,让自己做出更好的内容产品。
这么好用的“如果就”句式,你确定不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