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朋友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
进门后,那个9岁的孩子一直拽着他妈妈的手腕,看起来挺怕生。
他妈妈一直催促他向我问好,小孩被催了几次后,怯生生地叫了声阿姨好。
不久一个人躲在角落默默翻儿童故事书了。
我朋友一脸抱歉又担忧地解释:“他太内向了,多包涵。”
接着叹了一口气说:“唉,很担心他以后会吃亏。”
相信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烦恼,觉得孩子内向不好。
总是希望通过一些办法,让他们变得更善于社交、更开朗活泼、更讨人喜欢。
有些家长还会认为内向是种性格缺陷,容易被冷落被排挤,在社会交际上容易吃亏。
其实,内外向就像男女性别一样,并没有优劣之分。
01
内向是性格,不是缺陷
内向很多时候被默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同样,内向不合群的人也被当成异类。
可是,内向真的就一文不值吗?
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提出了外向和内向的概念。
两种性格无优劣之分,区别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是通过社交来汲取能量,他们热情、健谈、爱交友。
他们把自己投身于热闹的群体中“充电”。
而内向的人刚好相反,他们是内倾型。
社交不仅不能让他们充电,还会消耗他们的能量。
所以,他们会本能地回避无意义的社交,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场合。
他们仅仅是选择了一种让他们舒服的生活方式而已。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孩子孤独,他自有一方天地。
所以,内外向只是人一种心理状态,没有优劣之分,内向者更不是异类。
02
内向独有独特力量
内向者真的被人们误会太久了。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位女生十分内向,几乎不跟同学交谈,独来独往。
我们讨论各种八卦趣事时,她安静坐在位置上,或是奋笔疾书,或是静静沉思。
后来,那个女生,上了北大。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羊群效应”。意思是习惯了随大溜,就会丧失自己的判断,成了集体意志的奴隶者。
有数据显示,世界上70% 以上的成功者其实是性格内向的人。
正因为内向,他们本能地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喜爱独处,喜爱思考,拥有安静的力量。有常人所不能及的专注力,一以贯之的执行力。
03
实现孩子的“内向”自由
如果你家孩子性格内向,不用紧张和担忧,因为内向同样也是上天的礼物,内向的人也可以取得瞩目的成就。
美国有一项历时30多年,针对社会精英的研究:内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
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
内向是打娘胎出来的天然的性格,本就没有对错之分,“纠正”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公平。
而强迫孩子进行“社交锻炼”,只会让他们产生反感和恐惧,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
孩子内向的话,我们家长首要做的就是接纳,并且帮助孩子找寻自我认同感。
让孩子了解到内外向只是一种性格特质,不分优劣,减少他的自我否定。
要放心大胆地给他们更多“独处”的空间,让他能以安静的方式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当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自己,观察社会,蓄势待发,就会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说到底,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