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关“福州晋安区站北外口小学学生清扫厕所”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对此,作为一个在学生时代有好几年打扫厕所经历的过来人,我也说说对此事的愚见。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日常家务劳动对和我一样的农村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鲜见的事情。压厕所,自然也不例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满八岁的我才跟着哥哥姐姐们走进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据大人们说,学校距离我们家有八里多路。精确的数字是没有的,但我深刻地记得,下山、过河,继而沿着铺了石子的公路步行,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因为路程远,所以我们去学校时都带着干粮和水,一直到下午放学后才能回家。
我们的学校小,人也少,自然也没有清洁工叔叔阿姨,但厕所还是有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当然是主业,但打扫教室和环境卫生这份“作业”也没有落下。
记得四年级时,我和班里几个同学就承担起了打扫厕所卫生的“重任”。现在想来,或许是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卫生习惯差的缘故吧?或许是当时的思维不够活跃的缘故吧?或许是当时嫌麻烦而习惯于走捷径的缘故吧?更或许是当时害怕老师和家长的缘故吧?总之,上厕所拉的时候已经没吐,打扫战场的时候何必去吐?反正又不是什么程序问题或者模式问题。所以,从四年级到五年级,打扫了两年厕所也终究没见哪个同学呕吐过。当然,初中、高中时和我一起打扫厕所的同学当中,也始终没有见过哪个呕吐过。
反观之,六年级学生打扫厕所呕吐暂且不说,就某些家长提及的“学生到学校是学习知识而非打扫卫生、清洗厕所”的言论,我想说: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当然,常人都知道,学生上学的目的无非是学做人,学文化,学做事。其实,不论学做人,学文化,还是学做事,都是在学知识。学知识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吗?不可否认,学习知识是学生拥有的权利,那么,学生就没有打扫卫生的义务和责任吗?打扫厕所卫生的这种实践活动在学校进行不应该吗?非得老师陪着打扫,是为了平衡心里的那杆秤吗?由此,我又想到了前不久发生的“上海市宝山区学生为老师打伞‘事件’”。暂置此“事件”的影响不谈,首先我对自己一直以来就“事件”这个词的夸大其词的理解表示自嘲。当然,此“事件”发生后,引起上海市教育当局的高度重视,“宝山教育”网站也发布了相关“事件”的公告,并对当事女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要求各单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至此,我又要就自己对“言传身教”,以及“互相尊重”的狭隘理解表示自嘲了!我不清楚有没有人对“言传身教”这个词的运用对象,以及对象的年龄和身体特征作出规定,我只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我不清楚“打伞”和“互相尊重”有什么矛盾,我只知道“互相尊重”和“打伞”没什么关系。就如“母亲为儿子打伞”和“儿子为母亲打伞”,你能说说是谁不尊重谁了呢?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育之事,谁都想指手画脚,还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苹果砸过很多人的头,但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学校是一块圣洁的领土,岂容他人无端践踏!教育是国家大计,教师是国家和社会专门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活动方面还有值得怀疑的吗?要是真怀疑的话,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孩子关在家里教育,而要领到学校去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说个别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也有过激行为,但我们总不能以点及面,以偏概全吧!我们要的是高分高能、懂礼貌、明事理、有担当的孩子,然而,由于某些原因罚学生站一会或者抄一遍作业又被扣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帽子。试问一下,若学生都那么聪明、勤奋、好学,那么,要老师干嘛?学校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相信吧!还校园一片净土,让年轻的幼苗茁壮成长,在不久的将来,必能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