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个讲四书的课程,有不少启发。
课程为北大一位哲学系教授讲解。他首先推测了四书的各项作者:《大学》作者可能是曾子;《论语》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但是因为大量记录了孔子言行,可以粗略认为作者是孔子;《孟子》作者是孟子;《中庸》是子思子。他还说儒家的第二次发展,是宋明理学,即周敦颐、二程和朱熹。在这一刹,我一下明白了所谓的儒家,就是指曾子、子思子、周敦颐、二程、朱熹,以及其他朝代的一些儒生门,这些儒生跟孔子还是很不一样的——虽然他们号称自己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大学》
教授讲了《大学》,我虽然很不喜欢《大学》整书,但是基本我很喜欢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比较正,有孔子的意思。再往下所讲的八条目,就是大家通常所熟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大学》的作者在吹牛B,因为这个作者没有经过任何实践,就在那里谈怎么“治国、平天下”,谁要是信了,我觉得就是傻帽。当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涉及到个人成长,这个还是具备一定可信度的。但是我觉得也不如直接读《论语》。
我们看《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篇(据教授讲,为朱熹补做)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话里最鼓舞人心,让人激动的,莫过于“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无不明矣。” 意思是说,你持久地去格物,最终就会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也就是致知了。而什么是“格物”呢?就是不断追求事物的本质。至于怎么追求,文章没说。所以基本这段话对人的指导意义就是2点:追求事务本质,持久地去追求。除了后者有点意义,前者基本也是让人云里雾里的。远不如孔子说的好,孔子讲
下学而上达
去学习就对了 —— 简单易操作。
王阳明
有意思的是,王阳明在一个简单的自序里,也提到过朱熹所说的“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无不明矣”的境界。他提到自己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用的词语是“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当王阳明体悟了之后,他感慨“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视之儒者妄开窦径,蹈荆棘,堕坑堑”。也就说,阳明突然明白了孔子的圣人之道,且一下看出孔子的道路是宽阔大道,如果跟着那些儒者走(比如《大学》作者这种号称能“平天下”的——反正孔子从来没说过这句话),就是走向了荆棘小路。
好玩的“推敲 ”
由于《论语》过于经典,所以背诵了许多里边的句子,以待无聊的时候慢慢体悟。上次开无聊会议的,我就在自己本子上默写了几句《论语》,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新解。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
通常的解释是: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这个解释就很奇怪,因为按照日常生活来说,改正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而且从语法角度来说,如果真是这个意思,“勿”是否定词,后边需要用倒装,即“过则勿改惮”才是。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了就是了。 这样意思就非常符合现实情况了,因为人们往往害怕的是错误本身,所以孔子讲,不要害怕错误,有了错改就行了。这也跟《论语》中其他关于“过”的含义保持了一致: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不迁怒,不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