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读《桃花源记》,开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读至此,那个忘路之远近的“忘”字,让我掩卷长思:
捕鱼人之所以有缘进入绝尘之仙境桃花林,全都是因为这个忘却心机的“忘”字。
因为心中纯净,才能有幸“忽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而那“中无杂树”,说的又岂止仅仅是眼前这片桃花林之实景,它分明也是交代,心无杂念才是“忽逢桃花林”的必要条件。陶渊明在虚实之间,看似一笔带过,其实深埋伏笔,用意深厚。
解读了这个“忘”字,才能理解此捕鱼人在带领太守之众人重寻桃花林时,为何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当怀有机心,则无缘至美之境。
不由得想到了我家姑娘今早的一通电话。姑娘读研二,正在为明年的毕业论文寻找课题而焦头烂额。我劝她安心读书,不要为了论文而读书。她对我此说嗤之以鼻———“交不出论文,我导不给我毕业,我喝西北风呀!”
怀此心机,在书海里一味寻找那个供毕业的论题,和那个捕鱼人“寻向所志”有何区别?这种读书当然会“遂迷,不复得路”。
也想到自己。学习书画、诗词、古文,源于内心对它们天然地热爱。所以在这些方面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乐在其中。曾被朋友质疑:眼看奔五的人了,你费这么大力气学习这些,有什么用?
我想这个问题,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回答过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凡事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