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写作业总是在孩子们睡下之后开始,儿子会要求关灯之后让我陪他躺一会,大约5分钟之后他就会说,妈妈你去写作业吧,写完了早点睡。多么暖心的话语。今天在我陪他的时候,他问我,妈妈你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写作业呢?不写不行吗?我说这对我很重要。这是我对于学习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有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的状态,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没有无对象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可以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态度一定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老师和家长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也就是孩子对于学习的看法是内在的,对象就是学习这件事,而这种态度是慢慢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态度一般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及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情感成分是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也被称为态度的abc模型。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角色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层面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评价既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当个体认为对象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的态度,介于两者之间时则采取中性的态度,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如果孩子觉得学习对他来说价值很大,而他在学习上就是更加努力,这也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正向引导,不是说教,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将学习与他的生活与兴趣联系与起来,让他觉得学习有用,而不是将来可以过上好日子或挣多少钱,那些对孩子来说太遥远了,太不具体了。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一方面,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向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他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个体的各种价值观彼此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价值观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包含许多成分,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具有各种成分,只是相对强弱、不同主导价值观不同。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提出了6种类型的价值观取向,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
经济型是具有务实的特点,追求财富,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理论型具有智慧兴趣,求知欲强赋予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去寻求真理。
审美型是追求世界的形式与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
社会性热心社会活动,尊重他人的价值,利他和注重人文关怀。
政治性追求权利影响和声望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
宗教型认为最高的价值是统一和整体相信神和命运,寻求把自己与宇宙联系起来。
今天对于态度与价值的概念终于有了些许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