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停留在行为上的教育是不够的

1

今晚,我在教育孩子上碰壁了。

起因是晚上出去散步时,我发现外面的风很大,天气比较凉,就让孩子穿上外套,他不肯。我又陈述了一遍不穿衣服可能带来的后果,感冒、发烧,依然不为所动。

好说歹说都不行之后,正好旁边有个垃圾箱,我火了:“再不穿的话,就把这件衣服扔到垃圾箱!”

孩子终于有了点反应:“妈妈不要”,可还是不肯穿上。

我气结,以往百试不爽的话,今天怎么不灵了呢?

要知道,以前她不肯穿拖鞋时,我如果说“再不穿就扔到垃圾筒里去”,孩子穿得可快了。

我当然没有把衣服扔掉,而是分析孩子为什么不肯穿刚才那件衣服,原因有二:她嫌厚、不漂亮。我又回家换了另一件更轻薄漂亮的,孩子这才穿上了。

2

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感受

枉我是学心理专业的,在教育孩子时,还会不时地犯简单粗暴的毛病,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忽略背后的心理因素。

作为家长,我本身工作非常繁忙,回家还要带孩子,劳累之下耐心减少。只想着孩子能够乖巧一点,少让我操心。在孩子找事时,有时就会很心烦,态度不好。却忽略了,问题行为背后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需要关爱的,这是他引起家长关注的方式。

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地呵护他的心理需求,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多,家长越心烦,态度越不好。

我能明显地感受到,当我对孩子呵护有加时,孩子也会特别懂事。当我很忙忽略他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引起我的注意,当然很多时候是以捣乱的方式。

有时候这是一个悖论,家长想省心,孩子希望家长费心。但是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对他负责,不能只图自己省事就忽略孩子。

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高质量的关爱,他是可以包容父母的忙碌的。

3

外在控制下的良好行为很难持久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我都很注意给孩子立规矩,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当然没错,但是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行为的层面,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就是肤浅的,效果也很难持久。

我们上高中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们上大学就好了”。

我有个同学,高中时在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之下,埋头苦读。等进了大学之后,没人监督,一下子放飞自我,狠狠地玩了几年,险些挂科。

如果良好的行为是由于外界的干预形成的,那么一旦外界的条件没有了,就很难保持。

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在我们先孩子而去之后,如果那些好的行为都因我们的逝去而消失,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所以今后,我要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他现在已经懂事了,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了,不能总是我发号施令,孩子执行了。

4

从内心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关于亲子关系,纪伯伦曾经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做父母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与君共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