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特别不喜吃鸡蛋,平常日子都能逃过,到了三月三却是无论也逃不过。
每年农历三月三,春暖花开,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去那长满了各种植物的堤坝上扯了各种野菜,地菜连根带回家煮鸡蛋,篙子扯了回去做蒿子粑粑。
三月三为什么要吃地菜煮鸡蛋,我们家还有个传说,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湖北孝感一带),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突然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地米菜,一名荠菜,又名地花子。《本草纲目》载:佛家常以荠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荠菜又名护生草。
从小到大,家里的地菜煮鸡蛋都异常简单,将采来的地菜洗干净后,加水加鸡蛋一同煮,鸡蛋煮熟后,剥了皮再放锅里和地菜同煮,喝着那加了白糖的汤水,就着鸡蛋一起吃掉。今天刷朋友圈看各式各样的煮法,才知我家一直执行的是最简单版本。
听说真正的“地菜煮鸡蛋”是将荠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再吃掉。
从营养学上讲,荠菜煮鸡蛋相比白菜煮鸡蛋或者白水煮鸡蛋在营养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蛋黄胆固醇高,吃多了也不好。我还是多喝几口地菜煮水来代替吧。
前几日清明假期,随友同游郊区,采得不少开花地菜,放冰箱里等到今日才拿出来与鸡蛋同食之,没有了母亲的催促,只有自己喝着那碗清汤,不免有些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