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应童老师微课一看题目就很吸引人《15招破解“我不知道”》。夜深人静开始一个人听微课。其中有两种“不知道”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一种是:当对方不知道的时候,他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内在混乱了。需要的是归类、理清和区分。俏儿宝贝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她想要某样东西,但是同时可供选择的还有其他的,当问她要哪个的时候,她就会说:“我也不知道呀,妈,你来帮我选吧?”我不去为她做这个决定,她就开始举起双手,在左手上找两个手指,一个手指代表一种选择,右手的食指开始点左手的两个手指,口中开始念念有词“点兵点将,点到谁就是谁。”最后,右手落在哪个手指上就决定要哪个。
之前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没多在意过,无论她怎么选只要最终选定一种,把问题解决了就完事了,没有看到孩子之所以难以取舍是因为她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了,造成了她的选择困难症。做为妈妈如果能意识到问题的原因再适时引导,她最终做的决定就不会这样随机而又盲目。漫长一生需要选择的时候太多,如果不懂选择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被动和遗憾。小到理性消费、大到就业、择偶都离不开选择,只有从小树立起很对事物有很清晰的判断力、分辨能力,才能在每一次选择面前淡定而又从容。
还有一种情况是:是对信息缺乏优先排序,难易选择。这种情况指向的也是选择能力。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做事做事混乱无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成效也没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周末有一整天时间,但到晚上很晚作业还写不完往往就是这种情况。他在一种无序的状态,没有做事的动力,导致很短时间能做完的事情,他拖拉到很晚还是完不成。这种情况就是孩子没有考虑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所做的事情没有计划,不知道“要事优先”等等,此时应该去探寻孩子背后的思想矩阵,他为什么要这样,是遇到困难了?那就看孩子需要哪些支持。还有就是有没有首先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有些孩子周末了想先看电视或者先玩儿游戏,但父母想让孩子先写作业,孩子想先玩儿的想法不敢给父母说,只好说“我不知道”,其实内在是一种抗拒。只有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有好的心情去做接下来的事情。
这些微课的信息量很大,每一个“不知道”的背后都有可探究的问题,本质还是沟通的问题、倾听的问题,你能不能听到对方“不知道”背后的声音,只有进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他的内在被搅动了、被启发了,他才会由言语上的“不知道”,带出行动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