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一纪念毕业下乡五十周年
1972年3月24日,一场欢送会,一阵敲锣打鼓,发一顶草帽戴一朵大红花,我们一群乳臭未干涉事不深的少男少女就这样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故土奔赴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说真的,当时真不知道怎么作为才算大有作为,也不知道扎根农村意味着什么,只知道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几件刻骨铭心的事难以释怀。
我所插队的地方在太平县龙门公社冬建大队竹园坦生产队,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谷里。第一次参加劳动茶园里拔草,社员们一字排开有说有笑地干活,突然听到有人在哭泣,原来是我在拔草中发现右手无名指上有个黑点,原以为是脏东西,甩了几下不掉下来,在裤管上擦了几下也不掉下来,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马上有社员告诉我是蚂蟥,并且帮我拽下来,献血流不止我更是痛哭失声止不住。
我们山区以茶、竹、木为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四月中旬开始到六月底是采茶季节,劳动强度大,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要到山上,暮色降临才下山。晚上还要去茶厂烘茶叶。连轴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有时候烘着烘着就打瞌睡,把茶叶烘焦了,不仅挨批还要扣工分。就这样借着月光也要把脏衣服洗出来,否则没有多余的衣服替换。一次在溪边洗衣服,突然对面黑黝黝的山上传来野兽的叫声,吓得丢了衣服跌跌撞撞地跑回去,第二天才听社员说是麂子的叫声。
我们在农村既没有电灯也没有广播,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听说县城在放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几个男男女女年轻人约好哪天下大雨不出工去看电影。老天眷顾我们,真给我们盼到了大雨天,一大早穿着塑料雨衣脚着黄球鞋,冒着倾盆大雨步行二十几里路,其中还要翻越七上八下的龙门岭。到了电影院整个下半身湿透,花1毛5分钱买张电影票,和着雨水和泪水看完电影后,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再花1毛钱买四个馒头边吃边赶路回生产队,不耽误下午出工。
1974年的秋季开学,邻村有个公办教师被一帮熊孩子折腾的呆不下去,公社教委不派教师到任。大队书记、主任找我谈话,我不能回绝更不敢有丝毫的情绪,只能临危受命。因为我家庭成分不好,父亲有历史问题现行问题。走马上任,才知道那是一所设在祠堂里的复式学校,我一个人即是老师又是校长,一至五年级的语文、算术、图画、唱歌、体育全覆盖。还要带着孩子们上山捡笋壳、砍癍麻草卖钱勤工俭学解决教学用的粉笔墨水本子等等。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总在想我的出路在哪里,我何时才能离开这里。
今天是我毕业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日,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我们两鬓斑白仍然不减青春激情,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纪念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大家在希望的田野里载歌载舞;在狭小的包厢里表演芭蕾舞白毛女;男女二重唱、京剧样板戏选段、朗诵等等。无论世事怎么变化,无论岁月怎么无情,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同学的情谊,是我们一颗不老的心。
马立新
2022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