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拖延是娃被动攻击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家长的愤怒。
以我的亲身体验,想要一直保持放下全部的焦虑,那似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娃的作业和学习问题上。
这个问题真的是曾经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相信也是大多数家长的共同问题。
我们很多家长总觉得重要的事情要优先做,上学的娃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完成作业了。
如果周末,娃没有把作业先做完,就去做其他事情,家长总觉得这是不对的,一定要干涉才能心安,哪怕最后弄得家长和娃都不好过。
这是家长的思维,也是家长的需求,于是不停地催促,哪怕娃是在专心看书,不惜破坏娃的专注力,也要三催四催,甚至愤怒地训斥娃,一定要她去写作业。
这不是娃的需求,娃现在只想安安静静地看书啊,作业不能等看完这本书再做吗?
家长的反复催促和训斥,娃虽然不情不愿地去写了,可是作业是越做越慢,一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搞定的作业,结果几个小时,甚至半天都做不完。
看过武志红老师的书的人就应该知道,这是娃的被动攻击。
娃相比家长来说是弱小的,他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再说他还怕不听大人的话,家长会不喜欢他不爱他不要他了(有的家长真的会这样威胁的),所以他会去做原本不想做的事,而此时家长还窃喜,以为自己的权威还在,训斥是有作用的,被训斥过后娃乖乖听话了。
但娃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违反自己的意愿是痛苦的,她心里也有愤怒产生,可又不能顺畅表达出来,怎么可以忤逆家长呢?
既然不能明着反抗,还不能暗着攻击吗?大人能控制我做不做,但不能替我做,做得快和慢是我能控制的,你们不是希望我快一点吗?我偏要慢慢做,我会做的题我也说不会做,起码这样能让我自己好受一点,证明我还是能捍卫自己的。
原来拖延是娃被动攻击的一种方式。不光是作业,其他任何事情,只要有催促,有逼迫,娃的动作都是慢腾腾的,而且越催越慢。
像我一样经过无数惨痛的经历,还都不明白自家娃为什么越催越慢的家长应该大有人在吧。
我是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书才明白的,建议家长都去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多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不光能预防自己得心梗脑梗,也能预防娃有什么心理健康方面问题。
2.我的一次不寻常又难忘的体验,不过,仅此一次而已。
在我没有觉知的时候,觉得焦虑都是正常的,觉得自己担心的都是对的,觉得催促都是十分有道理的,就是训斥也都是为娃好,现在不养成好好学习的习惯,将来怎么办?
是啊,时间过得这么快,将来很快就到了,你这样拖拖拉拉将来怎么办?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什么都替娃想在前头。所以,在讲完一通大道理之后,都会补一句,唉,你现不怎么怎么样,将来一定会怎么怎么样。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是要吃苦的,说的好像未来已经呈现在眼前,未来是如此清晰可见,铁板钉钉的感觉。
在一次例行的神补刀之后,我家大女儿已经是忍无可忍了,气愤地反怼我:你是算命的吗?既然你已经算到我是这样了,那你还说那么多干嘛?再说我怎么不好好学习了?我只是想按自己的节奏做事,这有那么严重吗?
一连串问句,像子弹一般嗖嗖嗖地飞向我,我被问得哑口无言。
我不得不承认,娃真的长大了,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我们家长要学会放手,要学会信任,要学会尊重,要学会引导。
而不是摆家长权威,再把自己的焦虑变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罩住我们的娃,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对娃好,看不见娃这个人本身,听不见娃的心灵呐喊,也体会不到娃的真实感受,只在意那自己想像出来的各种所谓的将来。
爱是什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对自己说,试着放下焦虑看看,带着觉知尝试一下,看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有了一次不寻常又难忘的体验,不过,也仅仅只有那一次。
那个周末,先生出差。周五下午3:30,我独自去接三个娃放学。三个人在后座上,像三只兴奋的小麻雀,一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老大说:妈妈,我要吃肉夹馍,我要吃凉皮。老二和老三听了,也争着说:我也要吃,我也要吃。
这要是在平时,我肯定会拒绝说:马上要去奶奶家吃晚饭了,现在吃这些晚饭还能吃得下吗?(其实心里担心的主要是外面吃的东西会不会不卫生。)
这次我是打定主意要放下焦虑,如他所是的,在短暂的停顿之后,我说:好的。
结果,娃们一听,顿时欢喜雀跃起来,在那哦哦哦地乱叫,感觉只差喊出老妈万岁了。
老大毕竟年纪大一些,思想比较成熟一点,她再次向我确认:老妈,你是认真的吗?
得到我的肯定回答之后,他们仨又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地笑作一团。
我只是稍稍满足了他们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已,娃们的简单、满足、快乐感染了我,此时此刻车里的空气都是甜的,有幸福的味道弥漫其中。
晚饭之前,娃们约我玩游戏。在家门前,我们一大三小嬉戏打闹,吸引来了隔壁邻居的几个弟弟和妹妹,一时间门前人声沸腾好不热闹。
晚饭时间,可能玩游戏消耗了能量,并未出现吃不下问题,反而连平时不怎么吃肉的老三都吃了一个肥肥的鸡腿。
晚饭过后,帮奶奶收拾好,又去公园玩了一会儿,大约8点半左右,我们从奶奶家出发回自己家。
一路上,娃们和着车载音乐,摇头晃脑地大声唱着儿歌,一直唱到地下室停车场。
停好车,娃们还没唱尽兴,要求再听完另一个儿歌碟片。我一看时间,已经9点10分了。我心里小小纠结了一下,不想扫了娃们的兴致,告诉自己放下担心,晚睡一会儿应该没问题的。
于是,我们在车里一首一首地听儿歌,一首一首地打着节拍和着唱儿歌。
那些熟悉的旋律,勾起了我久远的回忆。在唱《童年》的时候,有一瞬间,我仿佛灵魂出窍般回到了小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乡间小路上奔跑的自己。
回过神来,车内光线幽幽,眼前的三个小人儿,个个笑面如花,脸庞白皙,眼睛透着亮,小嘴一张一合,我好像如梦初醒,幸福在心底荡漾,爱的悸动排山倒海般涌来。
回到家,娃们出奇地自觉,不用催各自洗漱完毕,10:30之前准时关灯睡觉。我家先生规定的周末10:30之前必须关灯睡觉,这平时不断催促也从没像今天一样准时过。
临睡前,娃们轮流和我拥抱互道晚安,今晚的拥抱格外自然,轻松又温暖,我感觉到小小身躯的力量,还有那浓浓的爱意。
其实娃们心里是有规则意识的,他们从小就有秩序敏感期和专注力,如果好好培养,他们都会产生自己的内驱力,积极学习,主动探索,也都会拥有很多好的品质和习惯。
现实是,娃们本来有的秩序敏感期和专注力,不但没有被好好利用培养,反而被我们大人的各种焦虑、催促和制止破坏了。
反过来,当娃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又被大人们训斥甚至嫌弃,这真真是令娃们无所适从且伤心至极啊。
一夜好梦,第二天早上起床我没有叫娃们,我想,就让他们睡到自然醒吧。
这一个早上,没有催促声,没有叫喊声,也没有哭声,我看了书,做了面膜,练了keep,轻松又自在。
第一个醒来的是我家老大,当时我正在厨房做早餐。她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身后,然后突然大叫一声妈妈,吓我一跳。
这是调皮的她惯用的打开方式,不过我还没有习惯,每次都吓得要死。而这个家伙每次吓到我之后,都笑得前俯后仰,既兴奋又开心,因为她又可以像妈妈一样拥我入怀,安抚我惊吓过度的心。
老二老三陆续醒来,老二习惯醒来第一件事是拥抱我,而且是长长的大大的拥抱。老二醒来后,都是从背后突然打我一下,如果吓到我,他就很开心。
洗漱过后,大家围着餐桌一起吃早餐,边吃边聊。老大和老二都说今天上午不想做作业,只想看书。
我嘴里答应着好的,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我家先生规定所有作业周六必须完成,上午不做,12点吃中饭,吃完中饭休息一下,1点开始做作业,三个半小时应该可以完成吧。
除了这三个半小时,没有多余的时间了,因为下午4:30必须出发去奶奶家吃晚饭,晚饭后需要上兴趣课到8:30,回家再洗漱一下又该关灯睡觉了。
随即,我问她们作业的计划是什么,两个人都说下午会做完的。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他们周日的计划是去参观义乌国际商贸城。
吃完早餐,老大和老二一人捧一本书,很认真很专注地看起来。老三找隔壁弟弟玩去了。
我一顿收拾,洗洗刷刷之后,一看还有点时间,我打开WPS写了一点东西。时间很快过去,写完就该烧中饭了。
吃完中饭,是休息时间,老大继续看书,老二老三一起用地垫搭房子。
我又一通收拾,一看时间都1点半了,我看娃们还没有要去做作业的意思。是提醒还是不提醒呢?
想了一下,我还是打算不明着提醒。我只是告诉他们,现在是1点半,我2点钟要去睡午觉了。
他们答应着我,但并没有抬头,继续看书的看书,搭房子的搭房子。
我走到卧室里,其实我心里已经有点不淡定了,几次想对他们说该去做作业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说好的放下焦虑呢!
2点钟,我在卧室里大声说:宝贝们2点了,我睡午觉了哦。他们都“哦”地答应我。可是,过了一会儿,我还是没有听到脚步声,他们还是没有去做作业。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像是有一万只蚂蚁在爬一样,又痒又难受,纠结着催还是不催。
最终,我还是选择不催,我打开得到,打开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音频,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听,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经是4点多一点了,我连忙一边爬起来,一边大声说:宝贝们,要出发去奶奶家了,把衣服换了吧。结果,娃们齐刷刷地回答:早就换好了。
老二拿着试卷跑过来说:妈妈,我作业已经全部做好了,只有试卷等着你签字呢。这张试卷扣了2分,错题我已经纠错了。
老大正在房间里做作业,她也大声汇报:妈妈,我马上就要做好了,只有两道数学题了。
老三也领着我到电脑旁,对我说:妈妈,你睡午觉的时候,二姐姐做完作业之后,我们一起画了一幅画送给你。
我一个劲地说好好好好好,欣慰之余,也让我无比感动。只要我放下焦虑和催促,信任和尊重他们,他们展现出来的完全是不一样的自己,比我想象的要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更懂事,更有活力。
至此,虽然我也只有仅此一次做到真正放下焦虑不催促,但我还是想说,娃们的作业真的不需要你的操心,你要操心的其实是搞定你自己!